荐 语
家庭关系怎么处理,才能和谐又健康?
本书是一本处理家庭关系的实用指南,更是一本家庭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用书。作者深入研究家庭中各种相处模式,指明我们极易陷入的相处误区,清楚地分析了人在家庭所经历的成长和蜕变,从而探讨出“人如何建立自我价值”“家庭成员如何实现良性沟通”,以及“如何改善家庭生活模式”等问题的答案。
读完本书,你将学会用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家庭中的成员,学会关爱自身和他人,学会在家庭中发展出充满力量的人格。
你 将 获 得
和谐亲子关系的相处法则
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诀窍
提高自我价值感的路径
作 者 简 介
☉ [美] 维吉尼亚·萨提亚
家庭治疗创始人
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
精 彩 选 段
1.被爱的人都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P.23
2.“因为你总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你的生活总是可以改变的”,这是我在本书中最想告诉大家的一点。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要想变化可能会有点难,也可能会需要更多时间。但是否愿意做出改变就主要取决于我们抱有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第一大步就是认识到改变是可能的,然后再努力去做。P.28
3.一个人自信心越强,他就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多一点珍爱就会对别人少一点要求。对别人要求越少,对自己就越信任。越相信自己和他人,就越愿意付出爱。对别人多一点爱意就会少一丝恐惧。与人多一点沟通就会增进一份了解,对一个人了解的更深,你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就会越宽。P.34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今天我们讲一本家庭教育学中的经典,叫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是萨提亚的奠基之作。我在刚刚当爸爸的时候读过这本书,说实话,那时候没读懂,觉得很有意思,但很深奥。今天再翻出来看就清晰多了,所以希望能够把它分享给大家。
萨提亚出生在1916年,在1988年的时候去世,她被人们称作“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现在全世界有很多人在学习萨提亚的心理治疗和家庭疗愈的体系。
其实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并不确切,因为它英文名字叫作The New Peoplemaking,并没有新家庭的概念,所以好多人会误以为这书是给那些刚刚组建新家庭的父母读的。其实不是,它讲的就是如何育人,如何把一个人内在的价值唤醒,甚至一直谈到这个人的晚年,应该怎么样去对待自己的晚年生活,所以非常值得所有人都读一读。
萨提亚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每个人成为内心和谐的人,我们不仅仅是要过日子,我们是要过得内心和谐、内心舒畅,整个关系都能够理得顺。所以,她在开篇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隐喻:整个一个家庭就好像一艘大船,在水面上航行,当我们感觉到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那个所谓的“不知道”,会让我们的家庭置于危险之中。你的孩子跟你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你不知道;你和你的爱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你不知道;你的老人被忽略了,你不知道。这都是发生在整个家庭系统内的东西,我们得要学会去了解它。
跟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有关的主要是四件事。第一个,叫作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被称作自我价值感,这个家里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的水平如何,这个很重要。第二个东西,叫作沟通,我们把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叫作沟通,我相信大家都认同沟通也很重要。
第三个,就是家庭系统。“人们遵循着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行动的规则,这些规则最终发展成为我们所称的家庭系统。”一个家和另一个家是不一样的,每个家会有不同的规则和潜规则。有的规则是摆在明面上的,所有家庭成员都知道;有的规则大家从来不提,但是所有人都默默地遵守。这就构成了你们家一个独特的家庭系统。
第四件事,就是这个家与社会的联系。“人们与其他人及家庭外的组织发生关系的方式,我们称之为社会的联系,家庭是一个人发展出这些特点的一个环境,成人扮演着塑造者的角色。”在每一个家庭里边,成人的责任其实是很重的。我们怎么样把这个家构造出来,让这个家能够健康,是成人的责任。
我们通常看到一个家里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状况呢?首先是自我价值感很低,家里的成员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发脾气其实就是自我价值感不高的一种表达,我觉得我被忽略了,我觉得我被侮辱了,所以我很生气。还有沟通间接、含糊、不真诚,就是说的东西都不清楚,大家都不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也不愿意去尊重。
还有一点就是,规则严格、非人性化而且不可谈判、永恒不变,就好像有一个爸爸站出来讲,咱们家的规则你别忘了。这种状况会像在家里边筑起一个钢铁的牢笼一样,固定着每一个人,上面可能还带刺。然后这种家庭往往会以畏惧、谴责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就是当谈到外部世界的时候,看到外人的时候,这个家里的人是担心的、紧张的、防范的。这是典型的有问题的家庭。
而健康的家庭是什么样的?“自我价值感很高;沟通直接、清楚、明确、真诚;规则富有弹性;又很人性化、恰当而且可变;与社会的联系是开放的、充满希望的,是在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家要轻松、柔和得多。萨提亚是一个经常深入别人生活当中去的家庭治疗师,根据她的经验,当她进入那些有问题的家庭,待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她的身体就会不舒服。她觉得周围的环境不对,真的会给人的身体造成影响。
我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感觉,你到一个让你舒服的朋友家里做客,你会觉得怎么坐都舒服,哪怕不说话,你自己在那儿看书、喝茶,都会觉得很舒服。但如果去一个很尴尬的地方,手足无措,哪怕周围一群人围着你,给你端茶送水,你也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体验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的。
那么我们怎么给一个家庭做评估呢?萨提亚的方法很简单,她说,你问问自己,你对现在的家庭生活感到满意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你觉得家里人都似朋友般亲切,彼此爱护、相互信任吗?第三个问题是,作为家庭里的一员,你认为这是一件令人愉悦、令人兴奋的事吗?意思就是你待在这个家里边是不是很高兴。这些就是我们做自我家庭评估的最基本的三个问题。
当你发现你的家庭没有那么好,你的家庭更像刚描述的那种大家不说话,或者大家规则特别地针锋相对、对外充满了戒备的家庭,那该怎么办呢?第一步,首先要承认自己的家庭并不完美,你可以承认这一点,好多人是否认的,好多人跟别人讲起来自己的家都是光鲜亮丽的,但实际上你可以承认这一点;第二步,原谅,原谅自己也原谅家人;第三步,下定一个决心,说我想改变,我希望能够把我的家塑造成一个不同的家庭;然后第四步,做出一些具体的行动,这是很简单的一个关于改变的基本公式 。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说什么叫自我价值。萨提亚经常会问别人:你的罐子满吗?什么是罐子呢?他们经常用罐子来比喻自己的内心,问你的内心满不满。这个“满”和我们中国人理解的自满是不一样的,跟我们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满”不是那个意思,这个“满”是你心中有没有自尊,你觉得自己的状态是不是充满能量的,是不是满意的,你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个有价值感的人,是不是被爱。
“被爱的人都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这句话非常重要。在家里边你经常会发现,你想改变你老公,或者你想改变你的孩子,你的老公想改变你,你们想改变老人家,都非常困难,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当那些人不觉得自己被爱的时候,当他觉得自己是被挑战、被挑剔、被要求、被瞧不上的时候,在这种状况之下,他是不愿意做任何改变的。但是如果这个家庭的关系是和谐的,你向你的孩子提出要求,他会乐于接受,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被爱的人才会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
那如果是一个低自尊水平的人,他的典型特点是什么?首先,当低自尊水平的人遇到批评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恐惧”: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你是不是排斥我?你是不是想要离开我?然后接下来是“筑墙”,筑起一道高高的墙,把自己封在里边:我要自我保护,我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小女孩从外头回来,采了一大把花,如果是一个能够给孩子高自尊水平的妈妈,她可能会说: “哇,这些花好漂亮,太美了,你在哪儿采到这些花?告诉妈妈。”这是一个正常的表达,但是如果是一个特别警惕的妈妈,她生活得并不放松,她的压力很大,她看到孩子拿了一大堆花进来,她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你在哪儿搞的?你不会采的公园的花吧?你采了邻居家的花吗?”她总往坏的方向想,会给这个孩子很大的压力。其实你的内心,你的心理状况,已经决定了你脱口而出的那句话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萨提亚希望大家回家以后,可以留意一下你们家里说话的状况。静下来认真听一下你们家里人说的话,到底是鼓励的,包含爱、好奇心、探索的,包容的、以他为荣的这种话更多,还是指责的、怀疑的、挑剔的、担心的这种话更多?这两种话导向完全不同的塑造方向,会直接影响到这一个人的自尊水平。
但实际上你要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独特的指纹其实就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跟别人是不同的,这种独特性就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自身所拥有的价值。
“当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时,我就极有可能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和爱心地来应对生活。”这就是拥有自信时候的状态和表现。“不珍视自己的人,通常想要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如妻子、丈夫、儿子或者女儿,这就会导致他总是想操纵别人,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通常会使双方都受到伤害。”一个人越是自尊水平低,他越希望能够掌控别人,所以他会给别人带来特别强的被操纵感,结果是事与愿违,别人会逐渐远离他。
“为了避免这种冲突,人们被教导要关爱他人而不是自己,这就导致不断地自我贬低。那么问题也就出现了,如果一个人不会爱自己,他又怎么会知道该如何爱别人呢?自信和自私不是一回事,自私是那种什么都高人一等的态度,他传递的信息是我比你强。爱自己是认可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当我珍视自己的时候才能同样地爱别人,如果我不喜欢自己,那么对别人就可能会感到嫉妒或者是恐惧。”
这段话很深刻。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说,你要跟别人和谐地相处,你不能太自私。“不能太自私”经常会被孩子们理解为“我应该更多地对别人好,而不应该对自己好”,所以在很多没有正确地理解爱这件事的家庭里,大家觉得对自己好、给自己一个私人的空间、首先要照顾自己的情绪,变成了一件自私的事情。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会照顾自己的情绪,他会觉得自己对整个家庭都是在付出。有时候你听别人吵架,你能够感受得到吵架的双方都极其委屈,都觉得自己在付出,说:“我都是为了你们,你们现在竟然这样说我。”越是觉得自己一直在付出的那个人,其实内心当中越空虚,所以他极度需要得到的来自外部的肯定,而外部的肯定一旦不够,他就会抓狂。
而实际上你要知道,你在为外在付出之前,先爱自己,你为他们付出也是爱自己的一个表现。付出得越多,你得到的东西越多,你不需要再去追求什么别的东西,因为在付出的那一刻,你其实就已经得到了。这个才是一个高自尊水平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感受力。
刚才我们说到指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种子,“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所以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理解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你的独特性和价值不需要依赖于别人对你的肯定,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你反而会获得更多他人给你的爱。而如果你内心当中不具备这个能力,你总觉得没有别人的肯定就没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人格是虚无的,那么,即便你不断地索取也要不到。
在培养一个孩子长大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因为萨提亚说,小孩子会有严重的自我归因。就是夫妻俩吵架,孩子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夫妻俩高兴,孩子也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所以她说,你一定要给孩子解释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不是说夫妻不能够在孩子面前吵架,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一件事情,有的时候难免会吵架,但是一吵架,孩子呆掉了,孩子会害怕、紧张,这时候夫妻俩要轮流去告诉孩子我们为什么吵架,刚刚我们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我们俩在哪个事上意见不一样,爸爸认为应该怎么做,妈妈认为应该怎么做,所以我们两个人吵了一架,我们说了各自的观点,跟你没关系,你不要担心。当你能够跟孩子解释这个东西的时候,是有助于孩子自尊水平的提升的。
甚至好事都要解释。有的家庭中了彩票,高兴得要命,然后孩子在旁边跟着一块儿跳,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跟着一块儿跳,孩子只是觉得气氛非常好、很开心,所以跟着一块儿跳。这时候,你也需要跟孩子解释,你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高兴吗?因为我们中了彩票,中彩票的好处是有什么样的帮助,咱们家可以买点什么东西。就是要让孩子理解这个家庭里发生的事,而不是稀里糊涂地被这个家庭带着走。这些都是我们去培养自我价值感的一些方法。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自我价值这部分,知道了首先要学会装满我们每一个人的罐子,让我们自己的内心充满了自尊感、充满了爱,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说交流,就是沟通这部分。我经常跟很多年轻的父母讲,带孩子一定从3岁以前就要下功夫,你千万不要以为他不会说话,我就不能跟他沟通了,其实5岁以前我们就已经跟父母有了上百万次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很多心理习惯、表达的情感方式就已经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我们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绝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当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是带着身体、价值观、经验、感官、语言、头脑、情感这些东西一起,在跟别人沟通。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一整个综合的系统在跟别人沟通。
萨提亚的培训当中有很多的游戏,你去上萨提亚的课就会发现全是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一点是这个课程很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说有一个游戏叫“头脑照相机”:你拉你的妻子一块儿玩,你们俩坐在那儿互相看着,一方可以说话,另外一方干吗呢?用大脑给他照一张相,认真地看着他的脸,盯着他,仔细地看他,留下这个印象,就是用大脑给他照一张相。然后你可以告诉他,你在我的心目中像谁,你是长了一个什么样子,你是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态度,你把他的那个形象描述出来。如果你们不这样认真地看对方,不这样跟对方解释,双方都不知道自己在对方心目当中到底是什么样子。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对方,都是我们心里投射的结果。我们经常会从对方身上看到别人的影子,可能是你期待的那个影子,可能是你内心当中长期有缺憾的那个影子。当你用这个“头脑照相机”的方式去认真看对方的时候,你可能读出更多对方传递给你的信息。
还有一个游戏叫作“澄清一件事”,注意不要搞成对峙、辩论。不是对峙、辩论,而是两个人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说:好,今天我要澄清一件事,之前咱们有一个误会,实际上我是这么想的,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这个方法你可以试一试,不过你不要一上来就选特别大的疙瘩,不要选那种会吵着就要离婚的那种,找一个小小的疙瘩,试一下用“澄清一件事”的方法跟对方谈一谈。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听一听自己的声音”。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来找萨提亚咨询,那个妈妈就跟孩子说:“你总是对我大喊大叫。”然后那个孩子说:“难道你不喊吗?”那个女士说:“没有,我对你态度很好了。”萨提亚准备了录音机,然后把录到的声音放出来给那个女士听,她一听,说:“谁呀,说话这么难听。”她才发现是她自己。
普通人很少听到自己的声音。我在刚做主持人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声音,我也觉得很奇怪,心里有一种“这谁呀,这声音都不像,根本不是我”的那种感觉。我现在因为听惯了,所以我觉得我就是那个手机里出来的声音。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很少听到自己的声音。你可以试一下,你用手机放在那儿,然后录下来你跟你家人的互动,然后自己听一下,你就能够感受到自己是不是急躁,自己是不是说话很快,自己说话是不是咄咄逼人。我讲书其实就是靠听,我每次听完了以后就去调整,把很多过去的那些“嗯”“啊”“嘿嘿”这样的东西慢慢地减少。所以听一下自己的声音是有帮助的。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法,就是背对背说话。拿两把椅子背靠背放着,丈夫朝这边,妻子朝另一边,然后你们俩说话,不超过三分钟你们就受不了了,因为声音朝前走,而人在背后坐着,你们会觉得很别扭。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是这样说话的,你回到家就会发现,经常是一个人在那边做饭,另一个人在这看电视,然后两个人对着空气说话。你在教室里背对背说话会觉得很别扭,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是用这样的方式跟别人讲话的。
还有一个特别经典的练习就是大人站着,另外一个大人蹲在地上,两个人说话。这个模拟的是小孩子的视角,就是当你蹲在地上,用一个小孩子的视角,跟一个很高的大人在说话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压迫感,感受到那种脖子疼、浑身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小孩子为什么容易抓狂?因为小孩子连你的脸都看不清,小孩子看到的是一个肚子,是特别难看的一个形象。所以在家里边你跟小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应该蹲下来,跟他能够目光平视。这个原理我们都知道,但你只有体验一下才能够记得住,找一下这种高对低说话的感觉。
还可以学会相互模仿对方的语气。家里边不能传话,你知道吗,尤其是大家族。我是到了30多岁才突然明白这件事的,传话的那个人未必是恶意地说坏话,未必是扭曲了对方所说的原话,但是他只需要调整一下语气,这个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本来不是是非的事,语气只要一调整,那个意思就完全改变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去模仿对方的语气,感受一下对方所说的这句话的本质含义到底是什么。
家庭当中还有很多沟通的陷阱,比如说最典型的叫作“暗示法”和“读心法”。先说“暗示法”。比如你回到家,你老婆突然在那儿摔东西,把这个东西“砰”弄一下,那个东西“砰”弄一下,你跟她说话她不理你,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说。这叫“暗示法”,她希望你能够明白。
还有一种叫“读心法”,就是我猜,我看你这个样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要不然你为什么背对着我?要不然你为什么出门的时候不跟我打招呼?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自己轻易地做出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都会使得家庭当中矛盾重重。很多矛盾还没有到我们后边讲的家庭系统的那个层面,就是在沟通的层面,就过不去,所以要避开这些陷阱,尽量不要用“暗示法”,不要用“读心术”这样的方法。
在家庭当中处理压力的时候,通常会有四种错误的模式,这个是萨提亚理论的核心。第一个叫作“讨好型”。你做一个姿势就明白了,讨好型是单膝跪地,然后一只手向上,看着对方,这个姿态叫作“讨好型”。一个家庭当中如果有讨好型的人,这个人的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呢?就是“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没有你,我已经死了,我没有任何价值”。所以当一个人长期是乞讨的姿态的时候,其实是一种逃避,他在逃避沟通所带来的压力。
还有一种人叫“指责型”,就是在家里边,什么时候他都会站出来骂人。“指责型”的那个姿势很简单,一只手叉腰,一只手非常凶地指着对方,我相信大家一定见过这样的人。其实在公司里也一样,公司里也有讨好型,也有指责型的人。指责型的人看起来很强悍,但是他的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呢?叫作“我觉得孤独而失败”。
我见过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就是喜欢骂人,骂得非常凶,但是你跟他聊天,你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内心当中的那种孤独和失败感,他觉得谁都不能指望,谁都靠不住,这帮人都是笨蛋。所以在一个家庭当中,这种强悍的、大喊大叫的人,他的内心是孤独而失败的。
然后第三种人叫“超理智型”。超理智型的那个姿态就是坐在那儿,僵化的,脖子是硬的,然后跷着二郎腿,就这样把自己严严地保护起来,浑身都是一种收缩的样子。超理智型的人最常说的话是什么呢?就是“这事问我的律师”,他全部都是用这种超理智的方式来回应事实,无论别人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他都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他都是以超理智的方式来对待。超理智的人的潜台词是“我感觉很脆弱”。他表现出来的是我很冷静、镇定,但是他实际上内心的独白是“我感觉到很脆弱”。
最后一种人叫作“打岔型”。打岔型的人身体姿态是扭曲的,身子朝这边,腿朝那边,整个身体都不舒服,扭在一团。大家不要小看姿势这件事,你生活得是不是舒展,你只要静下来感受一下就好了。我有时候会突然体会到,这会儿我这个姿势怎么这么累,才发现我做了一个很累的姿势,但是自己之前没发现,然后赶紧放松。所以人要经常性地能够学会让肩膀放松,让四肢放松,让身体放松,身体的放松能够带来精神的放松。而这种打岔型的人的特点就是遇到什么事他就往岔开讲,比如“没关系,吃饭了,吃饭了”“不要紧”,就这样。这个打岔型的人的内心独白是“没有人关心”“这里没有我的位置,没有我的空间”“我在这儿完全不重要”。
这些不同的类型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几种不同的应对压力的方式呢?来自小时候的教育。比如说,如果你小时候经常听到父母要求你别影响别人,跟你说为了自己而向别人提出要求是自私的,当我们整天受到这种影响,整天就是“你要牺牲自己”“为了别人你不能整天提出更多的要求,你已经要得太多了”,那么这种父母影响孩子的方式,就强化了孩子的讨好型。
那如果家里边经常有人讲,“不要让任何人拒绝你”“别做懦弱的家伙,你必须去争取”“你要更强悍”,当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就强化了指责型。如果有人经常讲“别那么愚蠢”“傻不傻”“你看你,一点都不聪明,如果你很聪明,你是不会犯错的”,当家里人整天强调聪明这件事情,整天强调精明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强化了超理智型。如果有人说,“别太认真,纵情快乐吧”“谁会在意呢,没关系”,用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教育孩子,就强化了孩子的打岔型。
这四种做法都不对,不对在哪儿呢?这四种做法的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共同点就是“心口不一”。他想要表达孤独,他想要表达无助,表达不出来,他表达的是愤怒;想要表达和解,想要表达做贡献,可是他表达出来的是讨好。这就是心口不一,我没法坦然地、准确地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个作者说,唯一的正确的方法叫作“一致型的表达”。一致型的表达就是我的内在、我的外在,我所说的语言、我身体的姿态,给你传达的信息是一样的。你有没有见过有的人面带微笑跟你说话,然后说的是“真是太糟了,最近真是什么都不顺”。 他表情是笑的,是轻松的,但他讲出来的话是沉重的。这是典型的不一致的反应。
真正的有效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给大家示例一下,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示例。比如说两个人迎面走来,胳膊肘撞了一下,撞疼了,那么讨好型的人会这样:“他低头看着地面,绞着手说:‘请原谅我吧,我是个笨拙的呆子。’”指责型会说:“天哪,我怎么会碰到你的胳膊,下次你把胳膊收好,这样我就不会碰到了。”他会指责别人。然后超理智的型的人说:“我希望能向你道歉,我经过的时候无意中撞了你的胳膊,如果你的手臂受到了伤害,请联系我的律师,可以吗?”然后打岔型的人看着其他人说:“有人发狂了,一定是撞上了。”他会想用这种掩盖的这种方式敷衍过去。而一致型的人会怎么做呢?一个心口一致的人他会看着对方说:“我撞伤了你,非常抱歉,你这里痛吗?”很简单,这就是一个一致型的人。
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经常不是一致型的,我们以前讲别的书时候讲过,孩子出门穿得很少,冷了,你很担心,一致型的人会说:“妈妈很担心你,能不能多穿一件衣服?我怕你感冒了。”但是指责型的人会说:“你穿这么少,冻死你,你爱咋咋地,没人管你。”就是你明明想表达的是关心,但你脱口而出的就变成了指责。所以人要学会一致型表达。
这里边有一个核心点,就是你不要自己吓自己。那四种表现,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打岔,它们的核心的其实都是自己大脑预先加工了很多的东西。因为脑子里边加工了很多可能性,受到了之前所带来的那个强大的可能性的背景的影响,他不敢说实话,不敢直面这个事实,所以他做出这样的反应。
就比如我们跟员工讲话一定要那么凶悍吗?不用的,但因为有人觉得如果我不凶悍,你会轻视我,如果不凶悍,你根本不会重视这件事,响鼓要用重锤敲,所以他一定要去做一些做戏的成分。实际上,它会导致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好了,这是关于沟通的部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慢慢地学会一致型的沟通和表达。
然后接下来我们说家庭系统。家庭系统要想健康,有一个诀窍,这个诀窍是什么呢?就是要有真正的私人空间。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一个系统要想开放,那不是应该大家都摊在外头更好吗?不是,你越是有真正的私人空间,越是尊重个人的私人空间,这个家庭系统越是开放,这个跟我们想象是不一样的。假如大家的隐私全部曝光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下,妈妈可以随便推门进一个小孩的房间,随便查他的日记,这叫开放吗?不是,这个系统可能会更加地僵化。
一个运作的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目的或目标。这个家庭要往哪儿去?这个家庭的蓝图是什么?第二个是基本的组成成分,就是这个家里边的成人、孩子,男人、女人。第三个是各部分工作的次序。第四个是系统中供给能量以使各部分运转的能力,不光是食物,还包括爱,包括知识,包括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
家庭中通常存在两种系统——封闭的和开放的,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变化的反应。因为每一个家其实都会面临特别多的变化,对变化的反应决定着你们家系统的健康程度。各位,你们有没有看过一个叫作《疯狂原始人》的电影?《疯狂原始人》里边那个爸爸不是整天拿着石头堵着门吗?一家人堆在一起睡觉的时候,他拿石头堵门。那个爸爸所维护的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为他拒绝一切变化,他觉得所有的变化都会带来挑战,太吓人了,外部世界太恐怖了,那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封闭系统的特点是什么呢?“他的基本信念认为,人们从本质上来说是邪恶的,必须持续受到控制才能表现得好;关系必须通过强制的力量或者对惩罚的恐惧而得到规范;有一种正确的方法,并且由最有权力的人拥有它;总有人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
这四句话多吓人,这就是一个完全强势的大家长,他认为你们都不懂,只有我知道,他想要安排你的一切。你说出发点是什么?出发点是为了安全,出发点是他不相信人性,不相信外部的世界,所以你们都在我的羽翼之下,我管着你们就行了,这种家长制,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在封闭的系统当中,自我价值次于权力和成就。”自我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权、君权这样的东西。“行动受老板的心血来潮支配”,你看你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边,那个老板经常一声令下,咱们干这个吧,“哗”就去干了,这个事不要干了,立刻就不干了,这就是封闭系统的特点。“变化受到抵制”,要发生什么变化,如果不是老板自己来推动,那我都不接受,外部的世界的变化、客户的变化,这些都不重要,我只听老板的指令。这就是我们说的封闭系统。
那么一个开放系统是什么样的呢?“自我价值是首要的,权力和成就是次要的。”我经常说这句话,我经常跟我们的员工讲,你们的幸福是最重要的,你们的价值成长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业绩、我们挣多少钱并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是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在成长。第二个叫“行动代表了一个人的信念”,而且“变化受到欢迎,被视为是正常的和可取的,交流、系统和规则都彼此联系”。这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你就能够感受到,如果你们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你会开心,你们会相互尊重,你会有成长。
所以在一个家庭系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奉献,而是成长,我们不要搞错了。就是如果你家打造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你会觉得人人都应该奉献,每个人都应该殚精竭虑为家庭流干最后一滴血,但实际上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成长,每一个人在这个系统当中都在不断地成长、得到,而不是奉献,这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夫妻是家庭系统的建筑师。”这里边有一个误区,就是好多夫妻以为爱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爱 一切就会自动发生,这是一个误区。你们俩结婚的时候再有爱,家里的一切也不会自动发生,很多东西都需要沟通、交流、上课、练习,否则的话,你都不知道你们沟通的误区在哪儿。
“婚姻比恋爱更能揭露彼此。”当我们在恋爱的热情当中时,你会觉得对方身上有一层光环 ,这个光环效应让你认为干什么都是对的,非常美好,只要我能跟他在一起生活就够了。尤其是你们的恋情被别人阻止的时候,比如说你们俩想结婚,爸妈总是反对,其实你们俩未必合适,但是爸妈只要反对得厉害,你们俩还就非结婚不可了,因为这就是恋爱所带来的反脆弱的力量。
一旦结了婚,一旦你们的关系被认可了,有了证,父母也都接受了,这时候矛盾开始暴露。你发现这个人怎么不洗脚呢?这个人怎么能做饭这么难吃呢?东西乱扔、乱花钱、不扔垃圾,各种小事全部都冒出来,所以婚姻比恋爱更能够揭露彼此,爱根本不能够独自完成这一切。
生活当中要面对的东西很多。“有人觉得如果你爱我,那么没有我,你不会做任何事;如果你爱我,那么你会做我要求的所有事。如果你爱我,那么你会给我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你爱我,那么你应该在我告诉你之前就知道我想要什么。很快这种行为会使爱变成一种勒索,我们称之为操控。”就是当你认为有爱就能够解决一切的时候,对方如果爱你就应该怎么怎么样的时候,爱就非常容易变成勒索和操控。
“更特别的是,如果我的自我价值感不高,并且我们的关系仅仅基于爱,那么我很容易就会去依赖你,你的称赞、你的注意、你的赞同、你的金钱等等,这样可以让我自己感觉好点。如果你没有常常表现出你是为了我而活,那么我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感受很快会扼杀我们的关系。”
所以经常有人讲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两个明明非常相爱的人,走入了婚姻以后为什么天天为鸡毛蒜皮而吵架,把生活过得一地鸡毛?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儿,就是我们以为有爱就可以解决这一切,我们以为你如果爱我,那么你应该先知先觉,你都能够猜得到。但这样反而会把对方扼杀、窒息在这个地方,所以这就会变成一个很惨痛的经历。
萨提亚讲说:“如果你拥有高自尊,那么你需要知道以下这些事。首先,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两个人的时间表是完全一样的,即使他们行事的方式是相似的。两个人可能都喜欢牛排,但并不一定都按相同的方式烹制,或者他们并不总是在相同的时间感到饥饿。”
“另一个更重要的知识是,你不会因为孤独而死去。周期性的孤独是身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然结果。”就是不要被恐惧所裹挟,好多人过度地索取、过度地要求、对对方提出非常越界的要求,都是来自恐惧、孤独,觉得我不能一个人。但是实际上你不管努力不努力,你都是一个人,看起来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但你生活在你的皮肤之下,你就是一个人。人要能够接受我是一个人的这种状态,然后去享受两个人在一起的互动,同时能够接受自己一个人也能够过得很好,这才是一个好的家庭建筑师。这个家需要建设,而不是仅仅靠爱就足够了。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家庭,比如说单亲家庭,比如说离婚的家庭,比如说再婚以后的家庭,等等。这些特殊的家庭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首先接纳并整合我们的过去,不要讳莫如深,不要假装没有发生过。有些人认为这些事不能跟别人提,要跟孩子讲要保密。不要这样。这是我们的过去,我们坦然地接受它,只有你接纳并整合自己的过去,你才能够开始一段新的关系。这是我们说的夫妻的责任。
一个家庭当中有很多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三角形的关系:丈夫、妻子、孩子。但如果多一个老二,或者我们现在讲三胎,你会发现有更多三角形:丈夫、妻子、老大,丈夫、妻子、老二。如果还有老三的话,就变成老大、老二、老三,老大、老二、爸爸,老大、老二、妈妈,老二、老三、爸爸,老二、老三、妈妈,就会构造出很多个三角形的关系。因为每一个三角形的关系都会产生很多的联结,会产生很多的爱或者很多的矛盾。
所以在萨提亚的书里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就是在每一个人身上拴一根绳子,只要你们家里有一个人,就跟那个人拉一根线连起来,如果有更多人,就跟再跟第二个人拉个线连起来、跟第三个人拉个线连起来。这时候你才能够看清楚你们家里的关系,就是你身上系的多少根线头,就有多少关系。身上系了很多根错综复杂的线头,你和这些人都有关系,所以那个人只要牵一下,你就得动。整个家里边是由大量的三角关系构成的,所以整合一个家庭的系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一个家都会面临着10次危机,这是很难避免的,但是有很多危机你根本就没感觉,因为有可能很顺利就过去了。第一个危机是受孕,怀孕和第一个孩子出生,你需要从处理两人关系上升为处理三人关系,这是很多家庭的第一个危机。
第二个危机是随着孩子开始使用智慧的语言而到来,很少的人意识到这需要采取多大的调整。原来这个孩子只会咿呀乱叫,只会哭,等他突然学会说话了,能够参与你们的讨论了,这个家里边会出现第二次挑战(我希望把危机这个词换成挑战,这个词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第三个挑战来自孩子和家庭外部世界产生正式的联系,也就是上学的时候。这会把学校的世界带入家庭当中,并为父母和孩子带来一个陌生的元素,老师通常是父母的延伸,即使你欢迎,这种情况你仍需要做出调整。
第四个危机,也是第四个挑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
第五个,是当孩子长大成人,并离家寻求独立的时候,这种情况往往会让人产生巨大的丧失感。我现在有些朋友就这样,因为我们这个年纪到了孩子开始出去读书的时候,所以很多四五十岁的家长就突然变成了空巢老人,那种丧失感是非常明显的,我能够感受得到。
第六个挑战是当年轻人结婚的时候,配偶将作为一个陌生人的元素被家庭所接受。
第七个,是女性绝经期到来的时候。
第八个,叫作更年期,“涉及男性的性活动水平的下降,这不是一个生理的问题,他的危机似乎和他有种丧失能力的感觉相关”,那种丧失感是一种挑战。
第九个,成为祖父母,充满了特权和陷阱。
最后一个,就是当死亡降临到配偶中的一方,然后是另一方。
这就是一个家庭系统的生长的一个规律,我们将会面临这10次挑战。这个作者说:“我想强调的是,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的压力,它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可预测的,请不要将它们误解为是异常的。”一整个家庭就像一个生物一样,它会有这样自然的生物节律,所以坦然地面对和接受。这里边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保持每个人的高自尊水平,以及充分地沟通。
当然你还需要构建一个家庭蓝图。什么是家庭蓝图?有的人说家庭蓝图就是我们要买一个多少平方米的房子,我们每年出国旅游多少次,我的儿子要成为法官,要成为什么经济学家。这个的家庭蓝图太具体,就会成为整个家庭的一个束缚,大家会因为一个非常具体的家庭蓝图导致碰撞不断,产生很多的矛盾。
有很多家长为了实现那个过于具体的家庭蓝图,会扮演这么几个角色。要么是暴君的角色,什么都是我说了算,我来掌管一切。还有一种叫殉难者的角色,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到最后会很可怜地说,我奉献了一切,我都是为了你们,我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他没有体会过那种美好,他觉得自己都是在奉献,都是在朝外掏。还有人会扮演说教的角色,就是天天唠叨,天天说。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是蓝图不对,你的蓝图太具体了。我们不需要一个特别具体的蓝图。因为人和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你是一个教师,但你的孩子未必要成为一个教师,你喜欢教书,他不一定喜欢教书。他是一个独特的种子,他将来长成什么样的样子,他遇到什么样的人生际遇那是他的事。
“你相不相信,欢乐可以滋养个人成长。”这成了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好的家庭会相信欢声笑语,快乐的表情在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滋养一个人的成长。坏的家庭就见不得孩子高兴,孩子高兴父母就要出来指责说别疯,然后让孩子赶紧去读书,赶紧去学习,总是很扫兴。而实际上你要知道,一个人会学习是来自多巴胺的刺激,多巴胺的刺激就是来自快乐,你让他快乐,他才能够学得更快。
所以这个阻止蓝图实现的东西是什么?阻止你实现蓝图的东西,首先是无知,就是大家根本不知道这些知识,也不知道什么叫家庭系统,也不知道什么叫自尊体系,也不知道沟通的重要性。然后是无效的沟通,还有不确定的价值观。不确定的价值观就是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实用主义,而不是父母有着稳定的价值观,你没有用价值观来引领这个家庭,而是怎么实用怎么来。比如说,上大学之前叮嘱说不要谈恋爱,绝对不要谈恋爱,好好地读书,然后大学刚一毕业,赶紧催谈恋爱,抱怨说怎么回事,这么晚都不谈恋爱。这个家长的要求都是变化不定的,因为他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
那么真正好的蓝图是什么?好的蓝图的核心是发展。比如说,我们的蓝图是希望这个家庭的个体的自尊水平都高;希望人和人的关系和谐,我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反应是有爱的、是开心的、是喜悦的;然后希望我们对外界资源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调整好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对死亡的看法,这些东西才是一个家庭应该有的蓝图。这是一个成长型的蓝图,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简单的目标。目标可能是一两年、两三年的事,但是蓝图应该是来自心灵的成长,来自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善。
那当然,每一个家庭系统绝对不仅是父母和孩子这么简单。每一个家庭系统当中还会包括到延伸家庭,包括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然后岳父岳母这些比较近的亲戚朋友。
但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把家庭中的成年人当作普通人来考虑,而是把他们和他们的角色混淆起来,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丈夫和妻子也对他们的父母做同样的事情,把他们标记为老人。”一旦你给某个人贴上了标签,比如说老人、阿姨、爷爷什么的,很容易就不再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当这个延伸家庭变得更大了以后,我们通常更不容易去关注到每一个人独有的特点,我们不会把他当作一个个性鲜活的人,而是经常赋予他一个刻板的称呼,一个角色。所以要能够认真地对待这些老人家,要能够认真地对待我们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而不仅仅是看他身上贴的那个标签。这样的话,这个延伸家庭才能够更富有生机,相互尊重,也把每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如果家庭成员中的两个人是一起考虑彼此生活的需求,从而寻求对方的帮助,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像这样的请求,比如说,你是我妈妈,所以你必须做这件事,或者你必须让我这么做,因为我是你的女儿,这样的请求就会把请求、帮助的协商,变成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不幸的是孩子通常是被牺牲的人。”就像前面提到的家庭成员,经常以爱和亲密关系的名义相互勒索,这就是为什么家庭中有那么多痛苦的原因。
“我可以预见,家庭将会使已成年的孩子成为父母的同伴,每个人都自力更生和自主。父母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或者成为他们的父母。对于我来说,这是人类延续的终极点,孩子变成自主、独立、有创造性的人,与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成为朋友。”
就是我们始终应该保持对人的尊重,对个体的独特性的敬畏和尊重,而不是因为他(她)身上贴了一个母亲的标签,孩子的标签,或者祖父祖母的标签,我们就把他(她)脸谱化,就认为是这个标签的人,就应该做这样的事,这个就会使得整个家庭系统混乱。我刚刚念的那一段就是萨提亚的一个理想,一个家庭应该更尊重对方,然后把对方当作朋友来对待。
前面我们讲了三人的关系,我们讲了这个家庭系统当中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基本的练习是两人练习,因为你每天要面对的经常是一个人,所以二人之间关系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二人关系的美好前提是你要允许对方成为自己,就是你得允许他做他自己,而不是让他做你想让他做到的那个自己。
错误的二人关系就是“服从与支配”,就是要么你听我的,要么我受你支配。还有就是“背着另一个人”,一个人背着另外一个人,你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就觉得很累。相互依赖的关系,无论是服从,还是支配,还是相互依赖,都会使得双方变得很累。而真正的二人关系是建立在独立性之上的,我们尊重独立性,我们希望能够从对方那获得帮助,我们也随时愿意为对方提供帮助,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不是勒索,都不是必然的。我们要心怀着感恩来做这样的事情,心怀着尊重来做这样的事情,二人关系其实就好处理得多。
我知道,大家听这个会觉得好难哪,教我们这么多的东西,但实际上你要真把萨提亚这本书读懂了,你会发现她教你的不是难,而是简单。日常生活当中你想要控制,想要占有,想要变得更安全,你所做的那些事情才叫作难,因为做不到,做不到的事当然难了。但是当你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当你学会了尊重,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再做这些事,听起来总结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但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这时候反而会变得更简单,其他只是具体的步骤而已。
萨提亚还有一个比喻,“每一个孩子跟植物的种子是一回事”。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大树?这里边一定有灵性、生命力,有灵性才能够长成一棵姿态万千的大树。那一个小小的人类的种子为什么能够长成完全不同的人?人有想法、创造力、审美能力等等,也一定是有着灵性存在。
那么怎么能够激发孩子的灵性?这个简单,就一条,叫作“给他尽可能丰富的环境”。就是我们能够给到孩子的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丰富的环境,带他多看、多体会就够了,给他多做一些解释。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导游,让他了解这个世界,剩下来的事人家自己就自助游了,等他长到十六七岁以后,就不需要你天天带团游了。这就是一个合理的尊重孩子的打造的环境的方式。
那么到了晚年怎么办呢?像我现在就开始考虑晚年的问题,我们不能光关心孩子,也要关心自己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塑造一个健康的自己?萨提亚给了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了解到一个结局已经发生,这意味着你正面对一个现实,这是真的,我退休了,我老了。”这是第一条,你首先得接受,人最怕的是不接受,觉得自己没有老,还很年轻。不接受你就会痛苦,你会压力很大,因为你确实身体在变老。
“第二个,哀悼这个丧失,这意味着用语言表达出丧失、憎恨、恐惧、拒绝等情感。”就是像木心讲的“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我接受我老的这件事情,但是我可以表达出我的情感。
“第三,了解这种结束所带来的积极的部分。这意味着通过开诚布公地对你从中所获得的东西表示欣赏,对你的体验致以崇高的敬意,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坏的。”你说年轻的时候过的什么苦日子,你想想那个苦日子是很独特的,现在的人没有体会过,所以你应该以那份苦日子为荣。这就是从中发现美好的部分。
“第四,关注和了解你现在的生活还有空间可供开放并植入新的可能性,在你完成这个步骤时,你可能感到更为平衡、更为自信。”
“第五,现在你已经做好准备欢迎新的可能性了,采取行动把焦点集中在自身,关注你自己的能量,创造你所需要的,继续向前你的生活将向前迈进。”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学会戴上探索者的帽子。就是当你年老了,退休在家,没有之前那么多忙忙碌碌的事可干的时候,戴上探索者的帽子去发现老年的美好,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不好的。
当然,萨提亚也提出,社会应该给老年人更多的曝光。很多老年人进入老年生活以后就被社会遗忘了。我们整天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个世界似乎都是年轻人,但实际上这个社会大部分是老年人。但是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的报道、展示,是缺乏的。所以如果你现在做自媒体,你可以关注一下老年人的这个市场,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大的蓝海市场。因为人越来越长寿,老年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在这里,大家可以去听一下我们讲过那本书《百岁人生》。
最后一个大的模块,就是更大的社会中的家庭。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是在社会中生存的,当你把一个家庭融入社会的背景来考虑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信息的来源变了。比如说我们在原始社会,或者过去老子讲“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那么一个社会的时候,你的信息来源基本上就是家庭或者家族,了不起就是大家族。因为村里边没几个人,大家相互之间传递信息,所以你的价值观是来自家里。
但是现在信息来源变成了社会,家里边所能够提供的信息往往是过时的。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在家里边是年轻人给老年人上课,是年轻人教老年人用手机,教老年人不要被骗,分辨那些不靠谱的信息。因为这个信息来源已经完全多元化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外部的世界?究竟是用敌意的态度来对待,还是用接纳的态度来对待,这将决定着我们和整个社会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要告诉你们的就是让一切首先从你的家庭开始”。你担心你的家庭在社会背景之下受到冲击,或者不能够跟上社会的节奏,其实核心是在于你们的家庭是不是健康。如果你的家庭系统当中人们的自尊水平是高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和的,人们的表达是一致性的,人们是开放地接受变化和不同的,那么你一定能够跟这个社会整合得很好。但是反过来,如果在家里边这些东西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在社会上也会变得非常敏感、抗拒,会容易筑起一道高墙,不愿意听不同的声音,把自己缩在一个信息茧房当中。
所以归根到底,一切都回归到我们家庭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的。要由内在的和平达到彼此间的和平,再由彼此间的和平达到群体的和平,所以最后萨提亚说:“和平从我开始。”就是有点像我们在儒家当中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最后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平天下,但是前边你需要先“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把自己搞好然后“齐家”,把家庭搞好,再“治国、平天下”。
所以东西方的好的东西,你会发现到最后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先理顺你的内心,内心理顺了才能够理顺你和家人的关系,你和家人的关系理顺了才能够理顺你和组织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
最后我们用萨提亚所描述的成功的关系来做结尾。什么是成功的关系?就是当我们能够塑造出一个新人的时候,那种成功的关系是这样的:“在家庭中,成人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工作,开诚布公,证实他们作为个体的存在,显示出自尊和对对方的尊重。他们将彼此作为独特的个体来对待、了解并构建他们的相似之处,在彼此的差异中学习和成长,对那些希望教给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他们会以身作则。矛盾的解决,也就是差异之处,将成为促使新的成长的一个手段。家里的孩子通过观察周围的成人,学会如何做人,成人需要发展出更高水平的自尊,才能实践他们所倡导的内容,并且给孩子做出示范。这就是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最后萨提亚提了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也被问过),她说,经常有人问她,你讲这些道理真的能够改变所有人的自尊水平吗?你能提高每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吗?萨提亚说她认为有希望。因为如果一个人体验过了高自尊的水平,他是不会回去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打造一个又一个更多的高自尊水平的人,那他就会影响他的下一代。然后每一个这样高自尊水平的人会影响他周围的人,它是一个不可逆的方向。因为你体验过了高自尊的生活状态,你不会愿意回到一个低自尊的、乞讨的或者怒吼的那样一种生活状态当中去。所以她认为有希望,将来很有可能会大家的自尊水平都比之前提高了几个等级。
我们也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我们讲这么多的书,其实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借由这些好书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然后改变自己,最后调整了自尊水平,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地平和、坦荡。你内心的和平,就会带来你家庭的和平,进而我们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