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什么是NFT?
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不可分割且独一无二的数字凭证,能够映射到特定资产,将该特定资产的相关权利内容、历史交易流转信息等记录在其智能合约的标示信息中,并在对应的区块链上给该特定资产生成一个无法篡改的独特编码,确保其唯一性和真实性。NFT实现了虚拟物品的资产化,从而使得数字资产拥有可交易的实体。

NFT底层协议标准
NFT底层协议标准的概念:NFT底层协议标准为基于区块链的私有财产的自由转移/交易提供依托。NFT本质上是基于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其架构对应3个以太坊协议标准。通过智能合约,以太坊定义了多种代币形式,除了ERC-20代表的FT同质化代币以外,还有ERC-721(NFT,非同质化通证)、ERC-998(CNFT,可组合非同质化通证)以及ERC-1155(容纳管理各种类型代币/通证的合集)。

常用的三种NFT底层协议标准:

ERC-20:是同质化代币,所有的代币单位价值相等且可分割,兼容以太坊钱包以及支持以太币的钱包。

ERC-721:是非同质化代币,每次交易只包含一个物品,购买两个商品需要2次交易。目前,大多数的NFT都使用以太坊协议以及ERC-721标准。从ERC-721协议标准来看,当一个代币被创建时,此代币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用户可以通过在智能合约中编写一段代码来创建自己的ERC-721代币,这段代码遵循一个基本的模版,然后添加关于代币的名称、丰富的元数据或安全文件链接等独特细节。

ERC-1155:是容纳管理各种类型代币的合集,物品被储存在一个中央智能合约内,任何物品Token都可以被合并打包成一个具备独立id的“Token包”,一次交易可以发送多个商品给指定方,提升了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NFT协议之外还包括一种可组合的非同质化代币ERC-998(ComposibleNFTs,缩写为CNFT),一个ERC-998的CNFT可以包含多个ERC-721和ERC-20形式的物品并且按一定层级结构存在,转移CNFT就是转移该CNFT所拥有的整个层级结构和所属关系。

各位好,今天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叫作《无处不在的人格》。我们大家应该都曾经听说过“人格障碍”这个词,会说“这个人有人格障碍”。那么,什么叫人格障碍呢?首先要区分清楚疾病和障碍,如果一个人得了病,那叫作疾病;如果一个人出现了障碍,那还没有到疾病的层面。到了疾病的程度,可能就需要去找医生、看病、吃药,甚至住院,但是在障碍的这个层面,你可能只需要了解、接纳,更多地调整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方式。这是疾病和障碍这两个不同的层次。

其次,还要区分两个概念——行为和人格。比如强迫性的行为,这个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大部分人都会有自己出了门,突然觉得好像没关门,又回去再看一下的情况,这叫作强迫性的行为。但是一个人有强迫性的行为,不代表也有强迫型的人格。那什么叫作人格呢?一旦一个行为变成你长期保持的,并且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把它叫作人格。这个作者特别直率,他说,人格怎么定义呢?好多书里都有大量的对人格的定义,但他认为人格就是性格,把它当作性格就好了。

如果这个性格特点在你身上过于明显,并且令人不堪忍受的时候,就叫作人格障碍。所以我说这本书让我们大开眼界,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十二种完全不同的人格障碍。希望大家在听完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学会更有经验地看人,更有经验地识别别人,更有经验地应对自己。但是也不要对号入座,不要那么敏感地说“我现在知道了,我们办公室一共有五个人格障碍”,千万别这样,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没法过了。

了解和识别了人格障碍以后,最有效的应对方法并不是跟它对抗。接受人格障碍更有利于人际关系,也更有利于自身。你想想看,一种感受是你觉得这个朋友很坏、老欺负你;另外一种感受是你意识到他这个人就是这样,这个人有这样的人格障碍。你说,哪一种状况下,你会更容易接受他?很明显,你不会去批评你朋友身上的一种疾病,比如因为他近视眼,所以你不喜欢他,这种情况很少,因为近视眼就是一种身体上的障碍。搞清楚这些前提之后,我们现在就开始了解这十二种完全不同的人格障碍。

排在第一个的,叫作焦虑型人格障碍。什么是焦虑型人格呢?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这种人有自寻烦恼的倾向。比如你回家晚了半个小时,然后回到家以后发现你的妈妈已经抓狂了,在路口站着等你很长时间了,心想你怎么还不回来,肯定出事了。焦虑型人格障碍就是很容易幻想,一天到晚,觉得会有很多倒霉的事情发生。比如要出门去机场,恨不得提前三个小时就到了,催着大家一定要早点出门,千万不要迟到,感到焦虑,总是觉得这个世界会发生很多糟糕的事。

焦虑型人格者有两个信念,第一个信念就是他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很难应对;第二个信念是通过努力可以避免这些危险。这两个信念其实都不太对,因为这个世界有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危险,以及有些事情的发生是我们阻挡不了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无常”是我们阻挡不了的。

但是焦虑型人格的人会觉得,只要我足够小心,只要我足够努力,只要我盯住全家每一个人,我就能够保证我们家是安全的,所以你想这些人的生活该有多累。如果你跟一个焦虑型的人格者在一起,你会被他催得发疯,因为你做什么事他都着急催你。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焦虑型人格的典型特点。

第一个,相较自己或亲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风险,他的担心过于频繁和强烈。

第二个,肢体的经常性过度紧张。你们大家如果闲下来的时候,比如各位听众现在坐在这儿,能不能够体会一下,自己坐得舒服不舒服,我相信很多人会突然觉得自己坐得好硬,身上的肌肉好僵。焦虑型人格的人,他身上的肌肉一天到晚都是僵硬的,他的肩膀永远是硬的,因为他一直缩着,时时刻刻准备着要战斗。

第三个特点是对风险的持续专注,戒备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掌控状况,即便是风险极低的情况。我有一次帮我岳母拎包,拎了一下她的包就发现很沉,我说这包怎么这么重!老太太拎这么大一个包,特别重。然后她就翻开给我看,里面有她每天出门都带的创可贴、暖宝宝、指甲刀等各种各样的工具,什么都有。她的想法就是万一谁要用呢,全家这么十来口人,她能够想到每一个人今天可能会用到的东西,然后塞在一个大包里,这是典型的想得太多了。这三点是焦虑型人格的特点。

另外,这本书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它给每一个人格都列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如果你遇到一个焦虑型人格的朋友或者家人,你应该如何应对呢?我们先看应该做的是哪些事。

第一点,你要在他面前表明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比如我岳母每天晚上都要把全家的窗子和门巡视一遍,她一定要检查一下都关好了没有。为了让老人家放心,我的办法就是,我在她面前表现出来我都关过门窗了,让她感受到我很重视这件事情,当我很重视这件事情的时候,她会觉得我这个人靠谱。所以你要在焦虑型人格者面前表现出自己是可靠之人。

第二个办法是帮助他更相对地看待事物。比如要去机场了,如果迟到了怎么办?万一堵车了怎么办?万一没赶上飞机怎么办?我们可不可以讨论一下,真的没赶上飞机会怎样呢?真的没赶上飞机,大不了就是改签,大不了就是不去参加这个活动,我们的人生没有规定我们非参加这个活动不可。这就是更相对地去看待问题,讨论事情的各种可能性。

第三个办法就是施以善意的幽默。什么叫善意的幽默?比如老人家在家里碎碎念,念你念了半天,你要是生气就不好玩了,这时候如果你能够讲一句“我都听你的,姜还是老的辣”,让老人家感觉到你能跟他很轻松地去聊这件事,要幽默地对待他,这能缓解他的焦虑。

第四个办法,如果焦虑型人格者的焦虑过度严重的话,要劝他去看心理医生。如果他的焦虑已经使他的生活没办法顺利地进行,使其他人非常痛苦,那就要想办法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面对焦虑型人格者,我们不能做什么呢?

第一条就是不能够被焦虑型人格支配,如果你完全没有自主性,你的生活被一个焦虑型人格支配,你会非常累、受不了,因为他会带动你也变得焦虑。

第二条是千万不要给焦虑型人格的人安排意外惊喜。有好多人觉得给他办个派对,突然请来一帮人给他惊喜的话,他会很高兴,但实际上他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对这个状况根本没有准备好怎么应对。

第三条,不要跟焦虑型人格的人分享自己的担心,避免和他谈及令人不快的话题。社会上有这么多的话题,多挑点开心的话题来谈,如果都去谈那些让人糟心的、让人心里难受的、过不去的话题,焦虑型人格者会把问题不断地放大,变得更焦虑。

这本书里,在每一个人格的章节后都有一套自测题,我就不一一念了,因为自测题还挺多的。但是这个作者补充了一句说,自测题不代表诊断,千万不要自己做了一套题,就说自己是焦虑型人格了,诊断不是这么简单。自测题只是想引发你深入地思考,让你想一想,有没有可能自己具有焦虑型人格的潜质。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的感受是,每一个人在每一个人格层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行为和倾向,如果你能够控制好这个度,它就可能是有益的。这个度是说如果这个行为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痛苦,这就变成了人格障碍,所以我再次强调这个尺度。第一个人格类型——焦虑型人格,我们现在了解了,这是很普遍的一种人格。

第二种叫妄想型人格。妄想型人格的关键词是什么呢?不信任和顽固。你在职场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总觉得你要害他,觉得“有人要害朕”,有人在背后搞自己。妄想型人格为什么会不断地去寻找敌人呢?这里有一个特别关键的知识点,就是他寻找敌人是为了自己获得安全感。这一点大家可能不能理解,意思是妄想型人格的人认为周围一定有坏人,一定有阴谋,但是如果他不知道这个坏人是谁,不知道这个阴谋在哪儿,他会更害怕。所以他就一定要找到一个人说“就是你在害我”,找到一个对手去斗争,他反而觉得安全。

总结一下这些人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揣测他人对自己图谋不轨;第二个特点,总是处于防备状态,异常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从不吐露心声,满腹怀疑;第三个特点,质疑他人甚至亲近之人的忠诚,常常心怀嫉妒;第四个特点,积极地在各种细节中寻找能够证明自己猜测的证据,却无法纵观全局。

对于妄想型人格者,虽然你告诉他说,咱们俩不可能斗争,因为从大的局势来说,咱们俩是一伙的,怎么会斗争呢?但他看不到大的局势,他就是会认为你是想把他搞掉了以后,自己一个人获得成功。而且他会莫名其妙地从各种细节中去找证据,比如他会觉得那天你进门的时候看了我一眼,然后马上就把眼睛挪开了,你在想什么?你说,我没有,我不知道。他会说,你不知道我知道,我看见了。这就是从各种细节当中去寻找证据,特别吓人。

第五个特点是他们一旦被触怒,就会准备实施过度的报复行为。他觉得你已经动手了,那好,他要做得比你更厉害。

第六个特点,总是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担心眼前出现的问题,很容易感到被冒犯。这些都是不信任的表现。

还有一个表现是顽固的表现。第一,他们会表现得理性、冷漠、富有逻辑,坚决抵制他人的辩解。你跟一个这样的人去解释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的逻辑是完全闭环的。他认为你就是个坏人,你现在就是在害我,已经形成闭环了。第二,他们难以表现出温情或积极的情绪,缺乏幽默感。这些人基本上每天都很紧张、很压抑,因为他们整天都在幻想别人在害自己。

其实妄想型行为每个人都有,这并不过分。这个作者举的例子,和我的经历一样。我原来在大教室里上课,底下坐着很多学生,我正在讲课,看到一个学生起身走了。请问如果是你在讲课,你是什么感受?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我的反应肯定是他不想听我讲课,是不是我讲得不好,这个学生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后来我慢慢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我说这个人可能尿急,人有三急,他上厕所去了,或者他有烦心事。我会自己开解自己。但这种猜测和妄想是正常的,它在一个度之内,如果我为了这件事把那位学生开除了,那就是妄想型人格了,因为那样就做得太过分了。

如果你真的不幸,遇到了一个妄想型人格者,你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个方法,明确表达你的动机和意图。你要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清晰明确地说出来。比如这个人是你的下属,你觉得这件事他做得不对,你应该怎么说呢?你应该说“你这样做(说那个具体的行为)让我感到很不舒服,下一次希望你能够事先告诉我一声”。你看,这样就说得很清楚。

第二个方法,注意严守程序,一定要注意很多细节。曾经有一个妄想型人格者,他跟他的同事闹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同事在跟他握手的时候,把眼光投向了下一位,就这么一件事。各位能理解这种感觉吗?跟你握手,然后眼睛看着别人。这激起了他内心中的那种恨,就认为他同事瞧不起他,实际上有可能他的同事当时真的只是分心了,没有注意这个社交细节。所以作者讲要严守程序,一定要按照社交礼仪来对待这些人。

第三个方法,跟妄想型人格者保持定期的联系。这一点跟我们想像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大家会认为,如果遇到一个妄想型人格,应该远离他,尽量不见他。但是有些人你没法不见。比如说这个人是你的邻居,你很难躲起来不见他,而且你越是躲起来不见他,他就越恨你,因为他觉得肯定有猫腻。所以你要敢于跟妄想型人格者把关系处得更明白,而且要尊重他,要给他足够的关心和敬意,慢慢地,这个人可能会卸下包袱。

第四个方法,实在不行,就需要以法律或条规作为参照。为什么呢?因为妄想型人格的人,都自认为是遵纪守法的人,一心想要公正。妄想型人格者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着非常符合法律的解释,他认为自己做的事都是合法的,总是把法律放在第一位。所以你跟他们打交道,实在不行的时候,你要搬出法条来。

第五个方法,让妄想型人格者赢得小小的胜利,但要仔细选择是哪些胜利。你不能向他完全妥协,但你可以给他一些胜利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效,如果没有任何成效的话,他也不会放手。

第六个方法,寻找外部盟友。有需要的话,你可以寻找一些外部的支持,尤其在职场中。

应对妄想型人格者,你不该做什么呢?

第一,不要放弃澄清误会的机会。妄想型的人格者很难让这些事就这么过去,你不跟他澄清,说清者自清,不跟他说了,那这个人很有可能就会一直惦记着你。

第二,不要攻击妄想型人格的自我形象。什么意思呢?你可以批评他某件事做得不对,可以批评他说的话没有依据,但是你不能够说“你疯了”“你是个神经病”“你赶紧看病去吧”“你回精神病院去吧”,这种侮辱他人格的话是无效的,而且会使得他更加愤怒。

第三,不要被妄想型人格者抓到错处。如果这些人抓到你的错处,他们不会放手,会觉得不管你怎么解释,这事就是你做错了,你承不承认吧。这种行为让人头疼,真的。

第四,不要说妄想型人格的坏话,他总有一天会知道的。

第五,不要让自己也变成妄想型人格。就算你遇到这样的人,你很生气,也不要把这个伤害放得更大。如果你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对付你,那你要小心,你会不会也变成了妄想型人格的人。

第三种人格叫表演型人格。表演型人格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就是夸张,特别喜欢用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且极度渴望被爱。如果你无视表演型人格者,他可能会在你面前更充分地表演,等到你爱他为止。但如果你真的对他表示了爱,表示了感兴趣,他会立刻放弃你,觉得没意思,因为吸引你这件事已经结束了。

表演型人格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个特点,费尽心机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难以忍受自己不是众人的焦点,不遗余力地想要博取周围人的爱慕之情。

第二个特点,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情绪往往变化无常。比如有的人甚至在会议上讲PPT都能讲哭,讲着讲着眼泪就“哗”地流下来,就开始表演。

第三个特点,说话的方式颇为激情洋溢,令人印象深刻,但缺乏精确和细节,大而无当。他们讲话喜欢煽情,把别人的情绪煽动得很高,但听了没什么收获,因为没有什么内容,也没有细节。

第四个特点,具有将周围人理想化或肆意贬低的倾向。你跟一个表演型人格在一起,你要随时注意,他喜欢你的时候会把你捧得很高:“你真了不起”“你是一个伟人”“你是咱们这儿最好的人”,然后等到他突然对你冷下来的时候,他会说你什么都不是。他的情绪和观点在极端中震荡。正常人看待一个人,他的看法基本是稳定的;表演型人格者看待一个人,他的观点是跳跃的。

电影里最典型的表演型人格是谁呢?就是《乱世佳人》里面的斯嘉丽,你看斯嘉丽开场的镜头,就是一圈男性围着她。她跟一圈男性讲话,能照顾到每一个人,讲得那么开心,表现出那么美丽、活泼、性感的样子。但是每一个男人想要跟她恋爱的时候,她就拒绝人家,她只喜欢那个不喜欢她的人。这个人不喜欢她,她反而特别有劲,但是一旦拥有了,她就放弃。这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

那遇到这种人怎么办,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呢?

第一,对极端和戏剧化的行为做好心理准备。如果你遇到一个表演型人格者大哭大叫,坐在地上撒泼打滚,你跟他说“能不能别闹”“长大一点行不行”,这样说没有用,因为这是他的人格。“对表演型人格而言,这不是在闹腾,而是他的正常行为,是一种从他人那里获得自信、将某些太过沮丧的情绪扼杀在摇篮里的方式。当表演型人格者表现得太过分时,您与其大发雷霆,不如接受表演症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近视或脱发。您会因为自己的朋友是近视眼或秃子而恼火吗?”也就是说表演症是病,你别理他就好了。

第二,时不时地给表演型人格者一方舞台,但要划定界限。

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当表演型人格出现正常举动的时候,对他表现出兴趣来。这是很有效的方法。在他做出了正常的表达、正常的行为的时候,你要说出来,比如“你今天这个观点我特别喜欢,而且你这个表达方式很好,让我印象很深刻”,给他正向反馈。这种正向反馈,会使得他更倾向于过正常的生活。

第四,对自己在表演型人格者眼中从英雄变为走卒,或者从走卒变为英雄做好心理准备。

不该做什么呢?首先,不要嘲笑表演型人格的人。他的行为肯定会有一些可笑的成分,但是如果你要嘲笑他,会给他带来更大的伤害。其次,不要对表演型人格者的诱惑行为动心。因为当他处于表演状态的时候,他的表现是极其魅惑的,他会在你面前不断地夸你,用极其夸张的词来形容他对你的感受,普通人受不了这个,就会不小心陷入那个陷阱当中去。

另外,不要对表演型人格表现出过多的同情。因为他除了展示自己有魅力的部分,还会展示让人同情的部分,跟你聊天会讲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还一直讲,这也是表演。如果这时候你表现出自己特别爱听,特别愿意参与,跟着一块儿哭,他以后就会总想跟你表演,而且演得越来越狠。

接下来是第四种人格,叫作强迫型人格。形容它的核心词就是完美主义加固执。这本书里有个案例是有一个人带着他的一个亲戚创业,他觉得这个亲戚特别负责,就把他叫来,让他帮忙负责财务,结果导致全公司的人都没法干活。因为这个人负责财务的方式是每一个空格都要校对,谁的表填得不对、哪个地方有了错,就都打回去重弄。如果你问他说,你这样做是不是过分了。他会说,不行,这就是规矩,规矩上规定是这样就要这样做。

一个人有强迫性行为,并不是非常要紧的事,我们刚刚说过这很正常,但是如果夸张到让别人都没办法工作,或者让自己极其痛苦,比如洗手能洗到流血了,那就变成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的特点有哪些呢?第一个特点是完美主义,对细节、程序、井然有序和合理安排过分专注,往往损及最终结果。第二个特点是固执,顽固、执拗地坚持应该按照自己的看法和规则做事。别人说什么他都不听,老板说的都不行,因为这是规矩,是规定。第三个特点是人际关系冷漠。强迫型人格难以表达热烈的情感,往往表现得很正式、冷漠和令人尴尬。第四个特点是疑虑重重,因为害怕犯错而难以做出决定,过分犹豫,喜好辩论。第五个特点是严守道德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做事一丝不苟。这些是强迫型人格的特点。

典型的强迫型人格的人物就是福尔摩斯。福尔摩斯为什么一看就能看出来别人身上这里多了一根头发丝、那个地方鞋子脚印不对?因为他是强迫型人格,他要求一切东西都规规整整的。

应对强迫型人格者的方法是什么呢?首先,“表达您对强迫性人格者秩序感和严谨态度的欣赏”,这是应该的,他们也有对的一面。其次,“尊重强迫型人格者对一切做出准备和筹划的需求,可以给他多留点时间”。再次,“如果强迫型人格者的行为太过分,对他做出清晰明确、有理有据的批评”。另外,要“表现出您的忠实可靠和未雨绸缪”,让他看到你也是很靠谱的,不是只有他一个人靠谱。然后,“让强迫型人格者体验放松的乐趣”,带他去真的放松一下,去小酒馆里坐着、晚上去泡温泉、唱卡拉OK,就让他尽量地放松,让他真正地放松下来,体会一下没有秩序的这一天是什么感觉,这是一种方式。最后,“给强迫型人格者指派他力所能及,能够把他的缺点变为优点的工作”,比如质检、流程改善,这些他能够起到作用的工作。

应对强迫型人格者,不该做的事是什么呢?不要讽刺强迫型人格的吹毛求疵,你越讽刺他,他越会固执地去坚持;不要被强迫型人格者牵着鼻子走,一旦被他控制了节奏,整个组织的效率就下降了;不要表达过多的情感,或者频繁地致谢和送礼,这会让强迫型人格者感到尴尬。

接下来第五种人格叫自恋型人格,这种人的核心特点是自视甚高、缺乏共情。我有一个朋友很有意思,名校毕业的,每天喜欢穿得特别整齐、漂亮。但是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我每次见到她,她都在投诉一些人,投诉司机、送外卖的人、给她做美容的人,投诉这个,投诉那个,没有听过她说任何一个地方的好话,她都是在投诉。我一直不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读这本书才明白,这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的表现。因为自恋型人格的人会觉得自己非同一般、出类拔萃,理应比别人得到更多。

各位理解吗?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假如外卖小哥给你送餐晚了5分钟,你会觉得晚5分钟不过分,大家都不容易,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是自恋型人格的人会觉得“你凭什么晚5分钟?你让我等了5分钟,我的时间多么宝贵,你知道我是谁吗?”,然后就一定要打电话投诉,最后闹到不可开交,最重要的是别人得赔偿他,得给他一个说法。

另外,“自恋型人格者期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和优待,但并不觉得有义务投桃报李”。你对一个自恋型人格者好,你借给他东西,他觉得是应该的,但是当你想借他的东西的时候,他会说没有。他说没有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难受,就是没有。他没有任何想法觉得你对他好,他也要对你好。“如果没有得到期望中的优待,就会生气甚至大怒。利用和摆布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很少表现出共情心,很少会被别人的情绪触动。”这些就是自恋型人格的核心特征。各位听出来了吗?他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自己就是应该获得优待,所以他不惜随时随地撕破脸。

而且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经常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的这种人格叫作自恋-表演型人格,这就更可怕了。这种人格的人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夸张地表演、唱歌、讽刺、挖苦、大喊大叫,一般人做不到,没有这个能力。一般人遇到类似的问题会觉得忍忍就算了,别人道个歉就可以走了。但自恋-表演型人格者不行,不拿出让他心动的赔偿,他是不会走的。

那么如果你遇到了一个自恋型人格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真诚地表达你对自恋型人格者的赞许。你就只说你认为他真的好的地方,如果你天天奉承他、拍他的马屁,他的自恋只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他觉得你说的肯定都是对的,自己就是这样好。他不会觉得你说得夸张,甚至带有讽刺的意味,他听不出来,就觉得你说的话就是真的。

第二,向自恋型人格者解释他人的反应。你可以向自恋型人格者去解释,比如这个外卖小哥迟到了10分钟,你告诉他今天外面下雨,外卖员也不容易,他的投诉会给外卖员带来很大影响。你可以跟他解释这些人的行为。

第三,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别忘了,你觉得无关紧要的细节在自恋者人格看来就是对他的不尊重。

第四,只在必要的时候提出批评,而且是明确、具体的批评。千万不要用“你总是自以为是”“你总是高人一等”“你总是自私自利”这种词批评他,这种模糊的、带有否定性质的词对于自恋型人格来讲没有用,他只会更生气。批评要说出具体的行为,比如你上次借我的东西借了多少,后来花了多少天才还给我,我今天问你要这个东西,你都不愿意帮我找一下。这种就是事实,要说出这个事实,说出这个让人很生气,或者这个让人很伤心。

第五,“对您自己获得的成功和优待,一定要保持低调”。

面对自恋型人格者,不该做的事就是一意孤行地跟自恋型人格者对着干。你非得跟他较劲,非要戳破他的“皇帝的新衣”,那你会陷入一场无休止的战争。然后要警惕,不要受到自恋型人格者的操纵。如果你太配合他,成为他的奴隶,那你就变成了那个吹鼓手,变成了走到哪儿都跟在他后面鼓掌的那个人,这是很不好的。“一旦认清自恋型人格者的本性,不再给予您不想再给予的宽容”,虽然他总是需要优待,但你也可以正常地对他。不要期待投桃报李,你别觉得你对他好,他就应该对你好,不是这样。他的字典里边没有这个概念,想清楚了你也就放松了。这就是关于自恋型人格的部分。

接下来这种人格类型叫类精神分裂型,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不知道什么叫类精神分裂型。它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大爆炸》里的男主角之一“谢耳朵”,他就接近一个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者。类精神分裂型和精神分裂症完全是两回事,词根也不一样,不是一回事。

类精神分裂型的人的特点是孤僻、冷漠。这个作者用的案例是一个女孩遇到了一个男生,觉得对方特别好,两个人在图书馆认识(图书馆认识的人一般比较靠谱),然后两个人结婚了,结婚以后就发现这个男孩除了对书感兴趣,对她一点兴趣都没有,每天就是讨论科幻小说。这种叫作类精神分裂型人格。

“常常表现得面无表情、心不在焉、难以揣测。对别人的夸奖和批评表现得无动于衷。偏爱一个人的活动。亲密朋友不多,而且往往都是家庭成员。不容易交朋友。不会主动要求别人的陪伴。”这种人是天生的自给自足者,他的精神世界是自给自足的,不像我们“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喜欢朋友,需要有人陪伴。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你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做的事是尊重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者独处的需要。你别非把他拉出来跳舞、社交,人家就是这样喜欢独处,你可以尊重他,给他这样的空间。

其次,给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者指派他力所能及的工作。这种人基本上不太会当领导,你让他管理一个团队,或者去做营销,他做不了这样的工作。他最适合的事是看管图书馆,在图书馆待着,有人来问就抬起头来看一眼,没人问,就低头弄他的事;另一件适合的事是做科研。

然后倾听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者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想要跟他交朋友(说不定他已经是你的家人),听他说话、提问,让他多表达一些东西。

最后,要欣赏类精神分类型人格者少言寡语的品质。你不需要非得拉着他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说话,就让他这样,少说话也没关系。

面对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者,不该做的事是什么呢?不要强迫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者表达强烈的情感,比如问他为什么不哭,为什么从来都不对我表示认同,为什么不跟着一块儿鼓掌,他不会这样表达。另外,不要用滔滔不绝的倾诉让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者的人感到厌烦。

接下来这个类型的人比较常见,叫A型人格,这个类型的表达方式跟前面不一样。与之对应的是B型人格。A型人格和B型人格的区别是什么呢?他们对待压力的状态不一样:A型人格的人的核心特点就是效率高、压力大;B型人格的人是从容。这就是唐老鸭和米老鼠的区别,米老鼠的性格就是典型的B型人格:和善、情商高,会跟人好好说话、有幽默感。唐老鸭是典型的A型人格的人:总是说“快,抓紧时间,怎么回事,为什么还不干活”,整天都“呱呱呱呱”这样催促别人。

A型人格的人最适合的职业就是职场的高管。我们公司好多A型人格的人,他们的特点就是跟时间赛跑,没有耐性,总想做得更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要求精确,不能容忍别人的拖沓。他倒不在乎等了你半个小时、你不尊重他这样的事情,他担心的不是什么个人荣誉感,不是你瞧得起他还是瞧不起他,他跟自恋型人格是不一样的。他只是觉得这是时间,谁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这个是非常严重的。

A型人格的人竞争意识强,即便是在诸如聊天或者体育休闲等日常活动中,也总有想赢的倾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卖力、用心,会将休闲活动变成指向某个目标的任务。他们做什么事都有目的,做什么事都要达成一个目标,然后要快,要尽量地提高效率。但是这样并不是最佳的压力状态,人的最佳压力状态是一条像抛物线这样的曲线。

什么意思呢?当你的压力很小的时候,你的绩效其实是不高的,假如你这个人没事干,没人对你提任何要求,那你的绩效不会很高;压力稍微大一点的时候,你的绩效会升高,到达抛物线的顶端,这时候是表现最好的;但是当压力过大的时候,当体内的皮质醇累积过多,你的表现反而会下降。为什么很多A型人格的人,后来会转成焦虑型人格和抑郁型人格?就是因为长期压力过大,给自己身上绑了“定时炸弹”,生活节奏太快。

但A型人格确实也有优势,比如他全力以赴、高效、有抱负、斗志昂扬、工作受人尊敬、鼓舞人心、精力充沛、晋升快、事业成功,这些是他的优点。但是与之对应的也有缺点,如果A型人格太过度的话,他可能会缺乏退守的思维、难以放慢速度、容易牺牲家庭生活、太好争斗、因专断而遭人拒绝、打击别人的士气,过大的压力引会发健康问题,因缺乏退守思维而可能停止不前,因冲突、健康问题和夫妻不和而引发事业危机。这都是潜藏的风险。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A型人格的话,首先,你要学会放松,学会真正地放松,晚上睡觉的时候听一下颂钵。各位知道颂钵吗?你去网上搜可以搜到这样的音乐,那个钵一敲,“叮——”,然后你的耳朵追着那个声音听,会让你深度放松。其次,学会沟通训练,我们讲了那么多关于沟通的内容,比如《可复制的沟通力》,你要学会跟人好好说话。再次,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批判性思维是让你减少烦恼的思维方式,如果你真的具备了批判性思维,你会更加宽容地对待自己跟他人。然后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的饮食、戒烟、定期的体育锻炼,还有一定的休闲活动,核心就是你得学会让自己放松。此外,当别人让你感到恼火的时候,用明确的语气跟对方沟通,也就是说既不压抑,也不挑衅。

然后一定要学会下放更多的工作。很多人都问我,说你现在管这么大一摊事,你怎么让你的这种生活继续下去的?很多人不了解,我的生活就是读书、跑步、打球,因为我下放大量的工作,很多事情我愿意交给别人做。最后,要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确定优先事宜,只做那些非做不可的事。这些是对A型人格的建议。

那么如何应对A型人格呢?如果你遇到了A型人格的人,应该做的事是,首先,“表现得可以信赖,指令明晰”。你得成为一个有逻辑的人,在A型人格面前一定要表现出效率和逻辑,这样的话他才不会冲你大喊大叫。其次,“在A型人格者想要对您实施控制的时候,表明自己的立场”。我经常会跟我遇到的A型人格者讲“我就是这样的人,我跟你的想法不一样,我不需要按照你们的节奏来”,你要表明你的立场。然后要帮助A型人格者相对地看待问题。有时候快速很好,有时候快速未必好,如果方向不对,越快做的错事越多,你要帮助他相对地看待快和慢的问题。另外,要让A型人格者体会到放松的快乐,带他去真正地放松。

不该做的事情是,不要跟A型人格者“针尖对麦芒”;不要让自己卷入毫无意义的竞争。因为他做什么都喜欢竞争,他做什么事都希望能有一个竞争的氛围,你可以不参与,未必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跟他竞争。不要夸大跟A型人格者的冲突,A型人格的特点就是他容易不高兴、生气、发脾气,但是事情过去他的情绪也就过去了,他都是为了工作、为了效率。如果你觉得他是在故意针对你,你把矛盾放大,吵完架以后几天都不说话,那日子就没法过了。

第八个人格叫抑郁型人格,抑郁型人格的人的关键词就是悲观和自我贬低。这些人有“三重负面看法”。什么叫“三重负面看法”呢?就是对自己、世界和未来这三件事的判断是负面的。他觉得自己没用,没办法做很多事情;世界很糟糕,这个世界不会变好了;未来没希望。

抑郁型人格的第一个特点是悲观,“总是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过高估计负面影响,过低估计正面影响”。比如看到一个杯子里有半杯水,他总是看到还有一半没有水。乐观的人会看到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注意到只剩半杯了,这就是区别。

第二个特点是性情忧郁,“习惯性忧郁、闷闷不乐,即便没有发生不好的事情,也依然如此”,觉得没什么好高兴的。

第三个特点是失乐症。“很少感觉到快乐,即便是在进行休闲娱乐或碰到好事等令人感到惬意的情形时也依然如此。”总是不高兴。

第四个特点是自我贬低。“自我感觉‘能力不足’,即便得到他人的好评,依然会有无能感或负罪感。”这就是抑郁型人格的几个特点。

针对抑郁型人格的研究是最多的,因为抑郁型人格和抑郁症之间可能有着一些联系。并不是说抑郁性人格就是抑郁症,或者抑郁症的人一定是抑郁型人格,没有这样固定的关联。但是如果你是抑郁型人格,你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会比其他人高一些。

如果你的家人朋友有抑郁型人格的话,应该怎么应对呢?

第一,以提问的方式将抑郁型人格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事物好的一面。比如,问他这杯子里有什么?他会说有一半是空着的。再问他,那么其他的地方呢?他可能会回答,其他地方是水。接着问,有没有人连这半杯水都没有呢?你要用提问的方式,去让他感受到他所拥有的东西,感受到事情好的一面。

第二,带着抑郁型人格者参加一些他力所能及的愉快的活动。如果他愿意跟你一块儿参加活动的话,就带他去参加,让他参与社会交往。因为人际交往会带来快乐,快乐来自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带他参加一些好的社交活动,比如朋友之间的聚会,这有可能是有效的。

第三,以确切有所指的方式表达你对抑郁型人格者的重视。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他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你需要很明确地说出来他对在哪里,你表扬他要表扬得很具体,比如告诉他“你今天帮我安排的活动,整个流程和细节我觉得都非常好”,这就是准确表达。当你能够准确地表达你对他的重视的时候,有助于提高他的自信心。

第四,鼓励抑郁型人格者就医,这也是你可以做的,让他去看看心理医生。

不该做什么呢?这个一定要提醒大家,不要跟抑郁型人格者说“要振作”这样的话。“加油,要振作,你是最棒的”,这种心灵鸡汤式的口号对他没有帮助,只会让他更沮丧。不要跟抑郁型人格者讲大道理,什么叫讲大道理呢?就比如“你太惯着你自己了”“你就是对自己要求不高”“你的自尊水平太低,你知道吗”“你现在应该怎么怎么样”。所以希望大家知道,爱和关心才是第一位的。此外,不要让自己陷入抑郁型人格者的萎靡消沉之中。因为你也未必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坚强,所以如果你长期被他影响,很有可能你会变得同样消沉,你得经常跟一些有精神头的人待在一块儿。这是关于抑郁型人格的部分。

第九种叫作依赖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的核心特点是需要和害怕。做什么事都要拉着别人一起,这种习惯变成一种人格障碍以后就很严重了,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办法独立地完成一些事,因为他觉得“我不行,我得有人帮着我”。

依赖型人格的典型特点,从需要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确认和支持,在没有得到别人确认时难以做出决定;常常让别人为自己做出重大的决定”。就是常说“你帮我选,你给我一个建议,你说我该怎么做”。依赖型人格的典型特点还包括“鲜少提出创意,更喜欢随大流;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或是独自做什么事”。

从害怕的角度讲,他们“总是点头称是,以避免令他人不悦”,有取悦、讨好他人的表现。然后“在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或批评时会感到不安和焦虑;接受没什么价值的苦活累活,好让别人感到舒服”。有人在青春期的时候,为了能够跟别人在一起玩,出去打球的时候,他就负责捡球,别人打球,他在周围一直捡,或者别人打球,他去买水。他总是做这些辅助性的工作,就是希望别人带着他玩,因为他总是觉得自己矮人一等,觉得别人可能分分钟就会不要他。

然后依赖型人格者会因为与别人的关系中断,而感到惶恐不安,只要别人跟他中断了关系,他就受不了。依赖型人格者一般来讲会习惯性地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叫攀附阶段,就是竭尽所能地去攀附别人,跟别人贴在一块儿;第二个叫依赖阶段,攀附上了,就什么事都希望别人帮他搞定,帮他解决;第三个叫脆弱阶段,就是一旦别人拒绝他,他就觉得完了,这个世界崩塌了,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这些依赖型人格的人有两个坚固的信念。他们的第一个信念就是,独自一人无法完成任何事;第二个坚定的信念是别人都比自己强,这件事别人做得比自己好,那件事别人也比自己强,自己就是不行。这个作者说,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形成依赖型人格?往往是因为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当父母没办法给孩子安全感的时候,孩子会从外界找,想办法找别的东西给他带来安全感。还有一个问题是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有的父母对孩子有过度的保护欲,他们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都保护,什么都管,结果就是这个孩子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你遇到依赖型人格的人,应该怎么办?首先应该做的事是“与其称赞依赖型人格者的成功,不如声援他的主动性,帮助他平淡对待失败”。你越是夸奖他说,你这次得这个奖好厉害,他的反应越是“这是运气,这是别人帮忙的,这不行,是假的”,你应该更多地去称赞他能够参加这个活动很厉害,能够走出这一步很了不起,称赞他的主动性。而且一定要跟他讲,就算没有得这个奖,他今天积极参与的行为都已经让你刮目相看了。

此外,如果依赖型人格者向你征求建议,你要先问他自己怎么想的,然后再回答。这就是我们讲的《高绩效教练》那本书的观点,依赖型人格者会跑来问你说“老板,这件事你看看,你给咱我们定一下吧”“老板,你选一下,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你要回答“你说呢,你觉得呢”,这时候让他自己先提出建议和意见。

然后跟依赖型人格者讲讲你自己的弱点和疑虑,甚至向他寻求意见和帮助。你要跟他讲你也有不懂的地方,也有不会的东西。所以我经常跟很多父母说,我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其实他很希望能够知道家长是怎么度过青春期的。因为青春期这一阶段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压力巨大——学业压力巨大、身体压力巨大、同伴压力巨大。孩子其实是非常无助的,他还这么小,就要面对这么多的压力,所以他很希望知道父母小时候是怎么度过青春期的。但是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装作自己很强大、从来没有犯过错,这样其实会让孩子变得更脆弱。所以家长要告诉他,自己曾经也面临过这样的问题,也有过脆弱的时候,这样孩子才能够变得强大,才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最后,还需要鼓励依赖型人格者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让他多认识一些人。“让依赖型人格者明白您有权做一些没有他参与的事情,而这并不代表您对他的拒绝。”你做事不一定都带着他,没有带着他的时候也不代表你和他断了交情,叫他不要担心。

面对依赖型人格者,不该做的事是什么呢?

第一,即便依赖型人格者特意来问你,也不要替他做决定,不要在他每次遇到困难时,都飞奔着赶去救急。

第二,即便他尝试失败,也不要当面批评依赖型人格者的主动性。依赖型人格者好不容易主动地做了一件事,但没做好,失败了,这时候你也不要站出来讲“你为什么自己揽这个工作”“你干吗这次突然冒出来”。因为他好不容易有决心,想要单独做一件事情,你要给他一些鼓励。

第三,不要为了让依赖型人格者学会自己搞定,而完全对他弃之不顾。你完全把他扔一边也不行,你得给他一些关注和建议。

第四,不要任由依赖型人格者,为自己的依赖买单,比如送礼或者是干脏活。依赖型人格者会为了讨好别人做一些糟糕的事情,你可以让他不要做,并且告诉他不需要这样做,不需要每次都当干脏活的那个人。

第五,不要让依赖型人格者到哪儿都跟着你,他一旦成为一个尾巴,天天跟着你的话,你们俩都会受到影响和伤害。

现在我们讲到第十种人格了,第十种人格叫作被动攻击型人格。什么叫被动攻击型人格呢?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在餐馆里边点菜,点完了以后发现服务员动作很慢,然后你催他快点,怎么这么慢,催完发现他更慢。当你对他指责,对他提出要求的时候,他会用被动攻击的方法故意地拖延,跟你对抗,甚至在后厨做一些你没法接受的事。这种情况大家应该都遇到过,这就是被动攻击型人格。夫妻之间冷战,常用的手法就是被动攻击,我不跟你说话,我就让你难受。

被动攻击型人格的特点是“在职业或个人领域对他人要求的习惯性反抗”。如果你在单位里遇到这么一位同事,他不但会自己反抗你,他还会抱团,拉着别人一块儿跟你作对,因为他就是看不惯你。然后会“采取迂回的方式,工作拖沓,故意降低工作效率,赌气、遗忘,抱怨不被理解,不受信任,或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你想想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你会是什么感觉。

如何应对被动攻击型人格者呢?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

第一,是我们要学会友好地对待被动攻击型人格者。就算他对你不友好,你也要对他友好。说话要客气,比如一个服务员给你上菜上慢了,第一种说法是“我等了十分钟了,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您倒是快点啊”,如果你用这样的口气说话,我估计八成会更慢;第二种说法是“我很赶时间,我知道您要照顾很多客人,但如果您能快一点上菜的话,我将不胜感激”,如果你能够这样更客气地跟他们说话,他很可能会愿意照顾你。

第二,只要有可能,就去询问被动攻击型人格者的意见。因为他需要被尊重,所以你要多问问他,让他参与进来,成为建设性的一部分。

第三,帮助被动攻击型人格者直抒胸臆。不要假装没事发生,他在消极怠工、不高兴、跟你冷战,遇到这些情况你不要假装没看见,而是叫他讲讲看,他为什么不高兴,是有什么想法,叫他说出来,鼓励他把自己心中的话讲出来。

第四,提醒被动攻击型人格者遵守游戏规则。比如当你的下属说了他不满意的地方,你也要告诉他“咱们这儿还是有规矩的,我是领导,你是下属,所以这件事咱们得这么做,我以后会尊重你的意见,但是也希望你能配合我的工作,实在不行的话咱们就没办法合作了”,规则是要跟他讲明白的。

面对被动攻击型人格者,不该做的事是什么呢?不要装作没有注意到被动攻击型人格者的反抗行为,你假装没看见是不行的,解决不了问题。然后不要让自己陷入互相报复的游戏,他搞你,你搞他,你们俩互相搞,到最后,别的事都别做了。所以你得比他站得更高一点,不和他做一样的事。这是关于被动攻击型人格的内容。

第十一种人格类型叫逃避型人格,它的特点是恐惧一切,不敢争取。让逃避型人格者参加一个比赛,他会说不去;参加相亲活动,也会说不去;竞聘处长,会说自己没资格。他总是往后退,他觉得一切东西,尤其好的东西都跟他无关,这就是典型的逃避型人格。

逃避型人格者过分敏感,“特别害怕遭到别人的批评和嘲笑,害怕自己闹笑话。只要无法确定对方怀有无条件的好意,就会避免跟对方建立关系”。极度没有安全感,“避免可能令自己受到伤害或感到尴尬的情形:结识陌生人、唾手可得的职位、发展一段亲密关系”,这些事在普通人看来都不难,但对于逃避型人格者来讲难上加难。

然后会自我贬低,“自我评价低,经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并贬低自己的成功。因为害怕失败而始终保持谦逊退让的态度,或是从事大材小用的工作”,因为他总是退缩。这种人格典型的人物电影《超人》里的男主角,大家应该都看过,超人在没有变身的时候就变回克拉克,当他变回记者克拉克的时候,就是一个典型的逃避型人格者。实际上他很强,很有能力,但他总是往后退缩,总是害羞,跟女孩子说话都张不开嘴,就是这样的人。

那面对一个逃避型人格者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向逃避型人格者建议要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咱们讲过一本书叫Lean In,中文翻译为《向前一步》,那本书就是讲给逃避型人格者听的。《向前一步》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发现大量女性都有冒充者综合征,比如她明明是个女博士,明明是个教授,但她脑子里会觉得自己不配,自己的成就都是混来的,都不知道怎么拿到的那个学位。好多人都有这种情况,这叫冒充者综合征。这些人很容易逃避,机会来了也往后坐,不敢上桌讨论,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所以谢丽尔·桑德伯格说要“Lean in”,就是往前坐,参与进来。

其次,“向逃避型人格者表明您对他的看法很在意,专门问他的意见,让他发言”。然后“向逃避型人格表明您可以接受不同的观点”,有不一样的想法没关系。另外,“如果您想要批评逃避型人格者,先称赞他一番,再明确指出他某个行为的不妥”。跟他表明“您批评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某个行为;您对他的批评并不妨碍您在其他情况下对他的欣赏;您理解他的想法”。这是他需要的。并且用你始终如一的支持,让逃避型人格者安心。最后一点,鼓励逃避型人格者就医。

面对逃避型人格者,不该做的事是什么呢?不要对逃避型人格者的意图冷嘲热讽,不要挖苦他、讽刺他;不要轻易发火;不要任由逃避型人格者去承担所有的苦差事,因为他本身就愿意做这样的苦差事。这是第十一个人格障碍。

什么是第十二个人格障碍类型呢?第十二个其实是其他类型,把很多种其他类型汇在一块儿,其他类型我们大概讲讲。

第一个,自恋-表演型。我们前面提到过,是自恋型和表演型综合在一块儿的人格类型。

第二个,逃避-依赖型。这也是两种人格综合在一起的人格障碍类型。

第三个,反社会型。反社会型人格者并不多,但是危害极大。推荐大家去看两部电影,都讲反社会人格的,一部叫《发条橙》,一部叫《落水狗》。它们都是讲反社会人格者的故事。

第四个,分裂型人格。心理学对分裂型人格的研究挺多的,有的人白天是一种人,晚上变成另外一种人,或者在某种情境下,会变成另外一种人。

第五个,施虐型人格。施虐型人格者施虐不一定犯法,因为施虐型人格的人特别善于把握法律的边际,他对别人的虐待不至于让他进监狱,但依然是在虐待别人,包括语言的虐待、精神的虐待、行为上的虐待等等,这种人格也是很可怕的一类。

第六个,多重人格,就是很多种不同的人格叠加。

这些都被归为其他类型。我们没法一一地详细地讲解所有人格,因为确实太复杂了。但到最后,我们要总结一下这些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基本上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遗传,一个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我们先说遗传方面。现在对基因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表观基因的层面,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对你的行为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变化,会通过表观基因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习惯有可能会遗传给我们的孩子。

另一个是环境因素。包括家里有人早夭,这也会给人格带来影响;或者家里有暴力行为,有家暴行为,以及简单粗暴或者过度严格的教育方式,这些因素都会给孩子的人格造成影响。

但作者强调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目前对于所有人格形成的具体原因,颗粒度没有细到能达到科学的高度,只是说有这么几个方向和可能。

那么我们今天通过这本书了解了这么多种不同的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得知道一件事:理解、接受人格障碍的存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疗愈方式。不是要让我们跟人格障碍者作战、斗争,而要尊重改变是困难的这一事实。中国有一句俗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人格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你需要对“改变需要时间”这件事有足够的认知。

不要因为自己读了些书,就对别人说教,看谁都有病——这个人有病,那个人也有病,这个人是什么人格,那个人是什么人格——我们更多地关照自己就好了。但是你要知道,在本质的问题上不要退让,不要轻易地被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绑架,无论他是强迫型,还是偏执型、依赖型,尤其是妄想型和表演型,面对这些人格的人,一旦你失去了自己的底线,被他绑架,那么他的人格障碍就会成为你人生的障碍,所以你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这本书封面上这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这句话写什么呢?他说:“通常来说,人格障碍者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害怕’才会表现出那些行为。”他们是因为恐惧、担心、害怕,才会做出这些过度保护自己,或者过度表现自己的这些行为。了解了这句话以后,你就会知道,走出人格障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所以陪伴着自己的人格,陪伴着你身边亲人的人格,一块儿慢慢地成长、改善,这是人生修炼的一条道路。不要急于求成,要心怀慈悲,看到每个人的不容易,我们就知道人格障碍是可以逐渐克服的东西,前提是要了解它。

做顾问型家长,培养自主型孩子

现在网上流传一句话,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说的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谈到学习问题时,大家都能够有的感受。

那么也许上面下发的“双减”政策,也是为了缓解父母的焦虑,这个教育的大问题,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

我们究其根源,无外乎就是现在的各种进度越来越快,已经超过了孩子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因此,父母们可以适当地放下自己的焦虑,去做顾问型家长,来培养自主型的孩子。让孩子们来决定,他要不要去学、怎么学,而不是由家长代劳。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中,作者付立平提出,父母都要做顾问型的家长,培养自主型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不去靠课外补习,而是来培养孩子学习能力,而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五顶带颜色的帽子。

白色学习帽:拥有学习内驱力

很多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缺乏学习内驱力、做事拖拉、没有兴趣。那么这时候,作者说,可以让父母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能得到,父母或他人对他所获的成果的正向激励。

把孩子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通常不符合孩子自己的实际,明明他想去玩儿,而你让他去学习,他本身是不愿意的,所以就会用磨洋工的方法消极抵抗。

而如果是他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那么他就会自己主动地去做,有内驱力,也就不会用父母去督促他了。

2.红色学习帽:拥有情绪自控力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只调皮的猴子,当你的这个猴子做主的时候,你会发现做出很多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比如说明明想要跟孩子好好说话,但是当孩子惹你生气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冲他发火。其实这时候,就是这只调皮的猴子,也就是情绪在替你做决定。

本书的作者付立平说,要敏锐地识别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可以通过让孩子来识别情绪感知力,借助丰富的情绪词汇,或者是一些卡通的情绪脸谱,让孩子指出自己的情绪,接着就可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

3.黄色学习帽:拥有习惯自控力

作者说,自控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心力量,它能使人保持理智,头脑清晰,不会为一时的诱惑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那么如何让孩子来拥有习惯自控力呢?其实可以从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着手。

孩子每天的事情那么多,通常都是家长来做决定,那可以让孩子从他律变为自律。非必要的事情,可以放手,给孩子赋予一定的权利。让他们自己来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慢慢地就不用督促,孩子就可以自己去做他应该做的事。

4.蓝色学习帽:构建学习竞争力

武侠小说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孩子们每天都被各种任务围绕着,所以使用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来提升他们的学习竞争力,就是。提升孩子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很多工具,比如三步阅读法、4F理解分析法等等。都是能够培养孩子学习竞争力的实用型方法。

5.黑色学习帽:培养学习逆抗力

现在有个说法说,现在的孩子,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发生一点什么事情就很脆弱,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心。

那想要避免孩子玻璃心,作者说可以培养孩子的逆商。这里给出培养孩子逆商的两个方法:

第1个是给予孩子好的感受,包括安全感、成就感和愉悦感。

第2个是通过ABC理论,改变孩子看问题的视角,让孩子对困境的解读更积极。

不管是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那么,培养孩子的逆商,让孩子在遇到挑战时,能够有更加积极的心态。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告诉我们,真正拥有自主学习力的孩子,才能拥有终身竞争力。

所以,真正会引导孩子养成自主学习力的父母,才是我们要做的智慧型父母。

荐 语
家庭关系怎么处理,才能和谐又健康?

本书是一本处理家庭关系的实用指南,更是一本家庭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用书。作者深入研究家庭中各种相处模式,指明我们极易陷入的相处误区,清楚地分析了人在家庭所经历的成长和蜕变,从而探讨出“人如何建立自我价值”“家庭成员如何实现良性沟通”,以及“如何改善家庭生活模式”等问题的答案。

读完本书,你将学会用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家庭中的成员,学会关爱自身和他人,学会在家庭中发展出充满力量的人格。

你 将 获 得
和谐亲子关系的相处法则
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诀窍
提高自我价值感的路径
作 者 简 介
☉ [美] 维吉尼亚·萨提亚

家庭治疗创始人
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
精 彩 选 段
1.被爱的人都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P.23

2.“因为你总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你的生活总是可以改变的”,这是我在本书中最想告诉大家的一点。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要想变化可能会有点难,也可能会需要更多时间。但是否愿意做出改变就主要取决于我们抱有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第一大步就是认识到改变是可能的,然后再努力去做。P.28

3.一个人自信心越强,他就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多一点珍爱就会对别人少一点要求。对别人要求越少,对自己就越信任。越相信自己和他人,就越愿意付出爱。对别人多一点爱意就会少一丝恐惧。与人多一点沟通就会增进一份了解,对一个人了解的更深,你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就会越宽。P.34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今天我们讲一本家庭教育学中的经典,叫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是萨提亚的奠基之作。我在刚刚当爸爸的时候读过这本书,说实话,那时候没读懂,觉得很有意思,但很深奥。今天再翻出来看就清晰多了,所以希望能够把它分享给大家。

萨提亚出生在1916年,在1988年的时候去世,她被人们称作“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现在全世界有很多人在学习萨提亚的心理治疗和家庭疗愈的体系。

其实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并不确切,因为它英文名字叫作The New Peoplemaking,并没有新家庭的概念,所以好多人会误以为这书是给那些刚刚组建新家庭的父母读的。其实不是,它讲的就是如何育人,如何把一个人内在的价值唤醒,甚至一直谈到这个人的晚年,应该怎么样去对待自己的晚年生活,所以非常值得所有人都读一读。

萨提亚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每个人成为内心和谐的人,我们不仅仅是要过日子,我们是要过得内心和谐、内心舒畅,整个关系都能够理得顺。所以,她在开篇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隐喻:整个一个家庭就好像一艘大船,在水面上航行,当我们感觉到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那个所谓的“不知道”,会让我们的家庭置于危险之中。你的孩子跟你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你不知道;你和你的爱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你不知道;你的老人被忽略了,你不知道。这都是发生在整个家庭系统内的东西,我们得要学会去了解它。

跟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有关的主要是四件事。第一个,叫作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被称作自我价值感,这个家里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的水平如何,这个很重要。第二个东西,叫作沟通,我们把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叫作沟通,我相信大家都认同沟通也很重要。

第三个,就是家庭系统。“人们遵循着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行动的规则,这些规则最终发展成为我们所称的家庭系统。”一个家和另一个家是不一样的,每个家会有不同的规则和潜规则。有的规则是摆在明面上的,所有家庭成员都知道;有的规则大家从来不提,但是所有人都默默地遵守。这就构成了你们家一个独特的家庭系统。

第四件事,就是这个家与社会的联系。“人们与其他人及家庭外的组织发生关系的方式,我们称之为社会的联系,家庭是一个人发展出这些特点的一个环境,成人扮演着塑造者的角色。”在每一个家庭里边,成人的责任其实是很重的。我们怎么样把这个家构造出来,让这个家能够健康,是成人的责任。

我们通常看到一个家里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状况呢?首先是自我价值感很低,家里的成员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发脾气其实就是自我价值感不高的一种表达,我觉得我被忽略了,我觉得我被侮辱了,所以我很生气。还有沟通间接、含糊、不真诚,就是说的东西都不清楚,大家都不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也不愿意去尊重。

还有一点就是,规则严格、非人性化而且不可谈判、永恒不变,就好像有一个爸爸站出来讲,咱们家的规则你别忘了。这种状况会像在家里边筑起一个钢铁的牢笼一样,固定着每一个人,上面可能还带刺。然后这种家庭往往会以畏惧、谴责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就是当谈到外部世界的时候,看到外人的时候,这个家里的人是担心的、紧张的、防范的。这是典型的有问题的家庭。

而健康的家庭是什么样的?“自我价值感很高;沟通直接、清楚、明确、真诚;规则富有弹性;又很人性化、恰当而且可变;与社会的联系是开放的、充满希望的,是在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家要轻松、柔和得多。萨提亚是一个经常深入别人生活当中去的家庭治疗师,根据她的经验,当她进入那些有问题的家庭,待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她的身体就会不舒服。她觉得周围的环境不对,真的会给人的身体造成影响。

我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感觉,你到一个让你舒服的朋友家里做客,你会觉得怎么坐都舒服,哪怕不说话,你自己在那儿看书、喝茶,都会觉得很舒服。但如果去一个很尴尬的地方,手足无措,哪怕周围一群人围着你,给你端茶送水,你也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体验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的。

那么我们怎么给一个家庭做评估呢?萨提亚的方法很简单,她说,你问问自己,你对现在的家庭生活感到满意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你觉得家里人都似朋友般亲切,彼此爱护、相互信任吗?第三个问题是,作为家庭里的一员,你认为这是一件令人愉悦、令人兴奋的事吗?意思就是你待在这个家里边是不是很高兴。这些就是我们做自我家庭评估的最基本的三个问题。

当你发现你的家庭没有那么好,你的家庭更像刚描述的那种大家不说话,或者大家规则特别地针锋相对、对外充满了戒备的家庭,那该怎么办呢?第一步,首先要承认自己的家庭并不完美,你可以承认这一点,好多人是否认的,好多人跟别人讲起来自己的家都是光鲜亮丽的,但实际上你可以承认这一点;第二步,原谅,原谅自己也原谅家人;第三步,下定一个决心,说我想改变,我希望能够把我的家塑造成一个不同的家庭;然后第四步,做出一些具体的行动,这是很简单的一个关于改变的基本公式 。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说什么叫自我价值。萨提亚经常会问别人:你的罐子满吗?什么是罐子呢?他们经常用罐子来比喻自己的内心,问你的内心满不满。这个“满”和我们中国人理解的自满是不一样的,跟我们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满”不是那个意思,这个“满”是你心中有没有自尊,你觉得自己的状态是不是充满能量的,是不是满意的,你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个有价值感的人,是不是被爱。

“被爱的人都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这句话非常重要。在家里边你经常会发现,你想改变你老公,或者你想改变你的孩子,你的老公想改变你,你们想改变老人家,都非常困难,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当那些人不觉得自己被爱的时候,当他觉得自己是被挑战、被挑剔、被要求、被瞧不上的时候,在这种状况之下,他是不愿意做任何改变的。但是如果这个家庭的关系是和谐的,你向你的孩子提出要求,他会乐于接受,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被爱的人才会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

那如果是一个低自尊水平的人,他的典型特点是什么?首先,当低自尊水平的人遇到批评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恐惧”: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你是不是排斥我?你是不是想要离开我?然后接下来是“筑墙”,筑起一道高高的墙,把自己封在里边:我要自我保护,我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小女孩从外头回来,采了一大把花,如果是一个能够给孩子高自尊水平的妈妈,她可能会说: “哇,这些花好漂亮,太美了,你在哪儿采到这些花?告诉妈妈。”这是一个正常的表达,但是如果是一个特别警惕的妈妈,她生活得并不放松,她的压力很大,她看到孩子拿了一大堆花进来,她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你在哪儿搞的?你不会采的公园的花吧?你采了邻居家的花吗?”她总往坏的方向想,会给这个孩子很大的压力。其实你的内心,你的心理状况,已经决定了你脱口而出的那句话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萨提亚希望大家回家以后,可以留意一下你们家里说话的状况。静下来认真听一下你们家里人说的话,到底是鼓励的,包含爱、好奇心、探索的,包容的、以他为荣的这种话更多,还是指责的、怀疑的、挑剔的、担心的这种话更多?这两种话导向完全不同的塑造方向,会直接影响到这一个人的自尊水平。

但实际上你要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独特的指纹其实就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跟别人是不同的,这种独特性就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自身所拥有的价值。

“当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时,我就极有可能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和爱心地来应对生活。”这就是拥有自信时候的状态和表现。“不珍视自己的人,通常想要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如妻子、丈夫、儿子或者女儿,这就会导致他总是想操纵别人,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通常会使双方都受到伤害。”一个人越是自尊水平低,他越希望能够掌控别人,所以他会给别人带来特别强的被操纵感,结果是事与愿违,别人会逐渐远离他。

“为了避免这种冲突,人们被教导要关爱他人而不是自己,这就导致不断地自我贬低。那么问题也就出现了,如果一个人不会爱自己,他又怎么会知道该如何爱别人呢?自信和自私不是一回事,自私是那种什么都高人一等的态度,他传递的信息是我比你强。爱自己是认可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当我珍视自己的时候才能同样地爱别人,如果我不喜欢自己,那么对别人就可能会感到嫉妒或者是恐惧。”

这段话很深刻。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说,你要跟别人和谐地相处,你不能太自私。“不能太自私”经常会被孩子们理解为“我应该更多地对别人好,而不应该对自己好”,所以在很多没有正确地理解爱这件事的家庭里,大家觉得对自己好、给自己一个私人的空间、首先要照顾自己的情绪,变成了一件自私的事情。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会照顾自己的情绪,他会觉得自己对整个家庭都是在付出。有时候你听别人吵架,你能够感受得到吵架的双方都极其委屈,都觉得自己在付出,说:“我都是为了你们,你们现在竟然这样说我。”越是觉得自己一直在付出的那个人,其实内心当中越空虚,所以他极度需要得到的来自外部的肯定,而外部的肯定一旦不够,他就会抓狂。

而实际上你要知道,你在为外在付出之前,先爱自己,你为他们付出也是爱自己的一个表现。付出得越多,你得到的东西越多,你不需要再去追求什么别的东西,因为在付出的那一刻,你其实就已经得到了。这个才是一个高自尊水平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感受力。

刚才我们说到指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种子,“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所以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理解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你的独特性和价值不需要依赖于别人对你的肯定,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你反而会获得更多他人给你的爱。而如果你内心当中不具备这个能力,你总觉得没有别人的肯定就没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人格是虚无的,那么,即便你不断地索取也要不到。

在培养一个孩子长大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因为萨提亚说,小孩子会有严重的自我归因。就是夫妻俩吵架,孩子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夫妻俩高兴,孩子也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所以她说,你一定要给孩子解释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不是说夫妻不能够在孩子面前吵架,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一件事情,有的时候难免会吵架,但是一吵架,孩子呆掉了,孩子会害怕、紧张,这时候夫妻俩要轮流去告诉孩子我们为什么吵架,刚刚我们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我们俩在哪个事上意见不一样,爸爸认为应该怎么做,妈妈认为应该怎么做,所以我们两个人吵了一架,我们说了各自的观点,跟你没关系,你不要担心。当你能够跟孩子解释这个东西的时候,是有助于孩子自尊水平的提升的。

甚至好事都要解释。有的家庭中了彩票,高兴得要命,然后孩子在旁边跟着一块儿跳,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跟着一块儿跳,孩子只是觉得气氛非常好、很开心,所以跟着一块儿跳。这时候,你也需要跟孩子解释,你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高兴吗?因为我们中了彩票,中彩票的好处是有什么样的帮助,咱们家可以买点什么东西。就是要让孩子理解这个家庭里发生的事,而不是稀里糊涂地被这个家庭带着走。这些都是我们去培养自我价值感的一些方法。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自我价值这部分,知道了首先要学会装满我们每一个人的罐子,让我们自己的内心充满了自尊感、充满了爱,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说交流,就是沟通这部分。我经常跟很多年轻的父母讲,带孩子一定从3岁以前就要下功夫,你千万不要以为他不会说话,我就不能跟他沟通了,其实5岁以前我们就已经跟父母有了上百万次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很多心理习惯、表达的情感方式就已经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我们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绝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当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是带着身体、价值观、经验、感官、语言、头脑、情感这些东西一起,在跟别人沟通。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一整个综合的系统在跟别人沟通。

萨提亚的培训当中有很多的游戏,你去上萨提亚的课就会发现全是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一点是这个课程很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说有一个游戏叫“头脑照相机”:你拉你的妻子一块儿玩,你们俩坐在那儿互相看着,一方可以说话,另外一方干吗呢?用大脑给他照一张相,认真地看着他的脸,盯着他,仔细地看他,留下这个印象,就是用大脑给他照一张相。然后你可以告诉他,你在我的心目中像谁,你是长了一个什么样子,你是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态度,你把他的那个形象描述出来。如果你们不这样认真地看对方,不这样跟对方解释,双方都不知道自己在对方心目当中到底是什么样子。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对方,都是我们心里投射的结果。我们经常会从对方身上看到别人的影子,可能是你期待的那个影子,可能是你内心当中长期有缺憾的那个影子。当你用这个“头脑照相机”的方式去认真看对方的时候,你可能读出更多对方传递给你的信息。

还有一个游戏叫作“澄清一件事”,注意不要搞成对峙、辩论。不是对峙、辩论,而是两个人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说:好,今天我要澄清一件事,之前咱们有一个误会,实际上我是这么想的,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这个方法你可以试一试,不过你不要一上来就选特别大的疙瘩,不要选那种会吵着就要离婚的那种,找一个小小的疙瘩,试一下用“澄清一件事”的方法跟对方谈一谈。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听一听自己的声音”。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来找萨提亚咨询,那个妈妈就跟孩子说:“你总是对我大喊大叫。”然后那个孩子说:“难道你不喊吗?”那个女士说:“没有,我对你态度很好了。”萨提亚准备了录音机,然后把录到的声音放出来给那个女士听,她一听,说:“谁呀,说话这么难听。”她才发现是她自己。

普通人很少听到自己的声音。我在刚做主持人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声音,我也觉得很奇怪,心里有一种“这谁呀,这声音都不像,根本不是我”的那种感觉。我现在因为听惯了,所以我觉得我就是那个手机里出来的声音。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很少听到自己的声音。你可以试一下,你用手机放在那儿,然后录下来你跟你家人的互动,然后自己听一下,你就能够感受到自己是不是急躁,自己是不是说话很快,自己说话是不是咄咄逼人。我讲书其实就是靠听,我每次听完了以后就去调整,把很多过去的那些“嗯”“啊”“嘿嘿”这样的东西慢慢地减少。所以听一下自己的声音是有帮助的。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法,就是背对背说话。拿两把椅子背靠背放着,丈夫朝这边,妻子朝另一边,然后你们俩说话,不超过三分钟你们就受不了了,因为声音朝前走,而人在背后坐着,你们会觉得很别扭。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是这样说话的,你回到家就会发现,经常是一个人在那边做饭,另一个人在这看电视,然后两个人对着空气说话。你在教室里背对背说话会觉得很别扭,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是用这样的方式跟别人讲话的。

还有一个特别经典的练习就是大人站着,另外一个大人蹲在地上,两个人说话。这个模拟的是小孩子的视角,就是当你蹲在地上,用一个小孩子的视角,跟一个很高的大人在说话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压迫感,感受到那种脖子疼、浑身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小孩子为什么容易抓狂?因为小孩子连你的脸都看不清,小孩子看到的是一个肚子,是特别难看的一个形象。所以在家里边你跟小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应该蹲下来,跟他能够目光平视。这个原理我们都知道,但你只有体验一下才能够记得住,找一下这种高对低说话的感觉。

还可以学会相互模仿对方的语气。家里边不能传话,你知道吗,尤其是大家族。我是到了30多岁才突然明白这件事的,传话的那个人未必是恶意地说坏话,未必是扭曲了对方所说的原话,但是他只需要调整一下语气,这个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本来不是是非的事,语气只要一调整,那个意思就完全改变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去模仿对方的语气,感受一下对方所说的这句话的本质含义到底是什么。

家庭当中还有很多沟通的陷阱,比如说最典型的叫作“暗示法”和“读心法”。先说“暗示法”。比如你回到家,你老婆突然在那儿摔东西,把这个东西“砰”弄一下,那个东西“砰”弄一下,你跟她说话她不理你,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说。这叫“暗示法”,她希望你能够明白。

还有一种叫“读心法”,就是我猜,我看你这个样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要不然你为什么背对着我?要不然你为什么出门的时候不跟我打招呼?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自己轻易地做出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都会使得家庭当中矛盾重重。很多矛盾还没有到我们后边讲的家庭系统的那个层面,就是在沟通的层面,就过不去,所以要避开这些陷阱,尽量不要用“暗示法”,不要用“读心术”这样的方法。

在家庭当中处理压力的时候,通常会有四种错误的模式,这个是萨提亚理论的核心。第一个叫作“讨好型”。你做一个姿势就明白了,讨好型是单膝跪地,然后一只手向上,看着对方,这个姿态叫作“讨好型”。一个家庭当中如果有讨好型的人,这个人的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呢?就是“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没有你,我已经死了,我没有任何价值”。所以当一个人长期是乞讨的姿态的时候,其实是一种逃避,他在逃避沟通所带来的压力。

还有一种人叫“指责型”,就是在家里边,什么时候他都会站出来骂人。“指责型”的那个姿势很简单,一只手叉腰,一只手非常凶地指着对方,我相信大家一定见过这样的人。其实在公司里也一样,公司里也有讨好型,也有指责型的人。指责型的人看起来很强悍,但是他的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呢?叫作“我觉得孤独而失败”。

我见过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就是喜欢骂人,骂得非常凶,但是你跟他聊天,你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内心当中的那种孤独和失败感,他觉得谁都不能指望,谁都靠不住,这帮人都是笨蛋。所以在一个家庭当中,这种强悍的、大喊大叫的人,他的内心是孤独而失败的。

然后第三种人叫“超理智型”。超理智型的那个姿态就是坐在那儿,僵化的,脖子是硬的,然后跷着二郎腿,就这样把自己严严地保护起来,浑身都是一种收缩的样子。超理智型的人最常说的话是什么呢?就是“这事问我的律师”,他全部都是用这种超理智的方式来回应事实,无论别人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他都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他都是以超理智的方式来对待。超理智的人的潜台词是“我感觉很脆弱”。他表现出来的是我很冷静、镇定,但是他实际上内心的独白是“我感觉到很脆弱”。

最后一种人叫作“打岔型”。打岔型的人身体姿态是扭曲的,身子朝这边,腿朝那边,整个身体都不舒服,扭在一团。大家不要小看姿势这件事,你生活得是不是舒展,你只要静下来感受一下就好了。我有时候会突然体会到,这会儿我这个姿势怎么这么累,才发现我做了一个很累的姿势,但是自己之前没发现,然后赶紧放松。所以人要经常性地能够学会让肩膀放松,让四肢放松,让身体放松,身体的放松能够带来精神的放松。而这种打岔型的人的特点就是遇到什么事他就往岔开讲,比如“没关系,吃饭了,吃饭了”“不要紧”,就这样。这个打岔型的人的内心独白是“没有人关心”“这里没有我的位置,没有我的空间”“我在这儿完全不重要”。

这些不同的类型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几种不同的应对压力的方式呢?来自小时候的教育。比如说,如果你小时候经常听到父母要求你别影响别人,跟你说为了自己而向别人提出要求是自私的,当我们整天受到这种影响,整天就是“你要牺牲自己”“为了别人你不能整天提出更多的要求,你已经要得太多了”,那么这种父母影响孩子的方式,就强化了孩子的讨好型。

那如果家里边经常有人讲,“不要让任何人拒绝你”“别做懦弱的家伙,你必须去争取”“你要更强悍”,当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就强化了指责型。如果有人经常讲“别那么愚蠢”“傻不傻”“你看你,一点都不聪明,如果你很聪明,你是不会犯错的”,当家里人整天强调聪明这件事情,整天强调精明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强化了超理智型。如果有人说,“别太认真,纵情快乐吧”“谁会在意呢,没关系”,用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教育孩子,就强化了孩子的打岔型。

这四种做法都不对,不对在哪儿呢?这四种做法的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共同点就是“心口不一”。他想要表达孤独,他想要表达无助,表达不出来,他表达的是愤怒;想要表达和解,想要表达做贡献,可是他表达出来的是讨好。这就是心口不一,我没法坦然地、准确地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个作者说,唯一的正确的方法叫作“一致型的表达”。一致型的表达就是我的内在、我的外在,我所说的语言、我身体的姿态,给你传达的信息是一样的。你有没有见过有的人面带微笑跟你说话,然后说的是“真是太糟了,最近真是什么都不顺”。 他表情是笑的,是轻松的,但他讲出来的话是沉重的。这是典型的不一致的反应。

真正的有效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给大家示例一下,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示例。比如说两个人迎面走来,胳膊肘撞了一下,撞疼了,那么讨好型的人会这样:“他低头看着地面,绞着手说:‘请原谅我吧,我是个笨拙的呆子。’”指责型会说:“天哪,我怎么会碰到你的胳膊,下次你把胳膊收好,这样我就不会碰到了。”他会指责别人。然后超理智的型的人说:“我希望能向你道歉,我经过的时候无意中撞了你的胳膊,如果你的手臂受到了伤害,请联系我的律师,可以吗?”然后打岔型的人看着其他人说:“有人发狂了,一定是撞上了。”他会想用这种掩盖的这种方式敷衍过去。而一致型的人会怎么做呢?一个心口一致的人他会看着对方说:“我撞伤了你,非常抱歉,你这里痛吗?”很简单,这就是一个一致型的人。

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经常不是一致型的,我们以前讲别的书时候讲过,孩子出门穿得很少,冷了,你很担心,一致型的人会说:“妈妈很担心你,能不能多穿一件衣服?我怕你感冒了。”但是指责型的人会说:“你穿这么少,冻死你,你爱咋咋地,没人管你。”就是你明明想表达的是关心,但你脱口而出的就变成了指责。所以人要学会一致型表达。

这里边有一个核心点,就是你不要自己吓自己。那四种表现,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打岔,它们的核心的其实都是自己大脑预先加工了很多的东西。因为脑子里边加工了很多可能性,受到了之前所带来的那个强大的可能性的背景的影响,他不敢说实话,不敢直面这个事实,所以他做出这样的反应。

就比如我们跟员工讲话一定要那么凶悍吗?不用的,但因为有人觉得如果我不凶悍,你会轻视我,如果不凶悍,你根本不会重视这件事,响鼓要用重锤敲,所以他一定要去做一些做戏的成分。实际上,它会导致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好了,这是关于沟通的部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慢慢地学会一致型的沟通和表达。

然后接下来我们说家庭系统。家庭系统要想健康,有一个诀窍,这个诀窍是什么呢?就是要有真正的私人空间。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一个系统要想开放,那不是应该大家都摊在外头更好吗?不是,你越是有真正的私人空间,越是尊重个人的私人空间,这个家庭系统越是开放,这个跟我们想象是不一样的。假如大家的隐私全部曝光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下,妈妈可以随便推门进一个小孩的房间,随便查他的日记,这叫开放吗?不是,这个系统可能会更加地僵化。

一个运作的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目的或目标。这个家庭要往哪儿去?这个家庭的蓝图是什么?第二个是基本的组成成分,就是这个家里边的成人、孩子,男人、女人。第三个是各部分工作的次序。第四个是系统中供给能量以使各部分运转的能力,不光是食物,还包括爱,包括知识,包括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

家庭中通常存在两种系统——封闭的和开放的,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变化的反应。因为每一个家其实都会面临特别多的变化,对变化的反应决定着你们家系统的健康程度。各位,你们有没有看过一个叫作《疯狂原始人》的电影?《疯狂原始人》里边那个爸爸不是整天拿着石头堵着门吗?一家人堆在一起睡觉的时候,他拿石头堵门。那个爸爸所维护的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为他拒绝一切变化,他觉得所有的变化都会带来挑战,太吓人了,外部世界太恐怖了,那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封闭系统的特点是什么呢?“他的基本信念认为,人们从本质上来说是邪恶的,必须持续受到控制才能表现得好;关系必须通过强制的力量或者对惩罚的恐惧而得到规范;有一种正确的方法,并且由最有权力的人拥有它;总有人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

这四句话多吓人,这就是一个完全强势的大家长,他认为你们都不懂,只有我知道,他想要安排你的一切。你说出发点是什么?出发点是为了安全,出发点是他不相信人性,不相信外部的世界,所以你们都在我的羽翼之下,我管着你们就行了,这种家长制,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在封闭的系统当中,自我价值次于权力和成就。”自我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权、君权这样的东西。“行动受老板的心血来潮支配”,你看你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边,那个老板经常一声令下,咱们干这个吧,“哗”就去干了,这个事不要干了,立刻就不干了,这就是封闭系统的特点。“变化受到抵制”,要发生什么变化,如果不是老板自己来推动,那我都不接受,外部的世界的变化、客户的变化,这些都不重要,我只听老板的指令。这就是我们说的封闭系统。

那么一个开放系统是什么样的呢?“自我价值是首要的,权力和成就是次要的。”我经常说这句话,我经常跟我们的员工讲,你们的幸福是最重要的,你们的价值成长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业绩、我们挣多少钱并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是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在成长。第二个叫“行动代表了一个人的信念”,而且“变化受到欢迎,被视为是正常的和可取的,交流、系统和规则都彼此联系”。这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你就能够感受到,如果你们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你会开心,你们会相互尊重,你会有成长。

所以在一个家庭系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奉献,而是成长,我们不要搞错了。就是如果你家打造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你会觉得人人都应该奉献,每个人都应该殚精竭虑为家庭流干最后一滴血,但实际上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成长,每一个人在这个系统当中都在不断地成长、得到,而不是奉献,这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夫妻是家庭系统的建筑师。”这里边有一个误区,就是好多夫妻以为爱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爱 一切就会自动发生,这是一个误区。你们俩结婚的时候再有爱,家里的一切也不会自动发生,很多东西都需要沟通、交流、上课、练习,否则的话,你都不知道你们沟通的误区在哪儿。

“婚姻比恋爱更能揭露彼此。”当我们在恋爱的热情当中时,你会觉得对方身上有一层光环 ,这个光环效应让你认为干什么都是对的,非常美好,只要我能跟他在一起生活就够了。尤其是你们的恋情被别人阻止的时候,比如说你们俩想结婚,爸妈总是反对,其实你们俩未必合适,但是爸妈只要反对得厉害,你们俩还就非结婚不可了,因为这就是恋爱所带来的反脆弱的力量。

一旦结了婚,一旦你们的关系被认可了,有了证,父母也都接受了,这时候矛盾开始暴露。你发现这个人怎么不洗脚呢?这个人怎么能做饭这么难吃呢?东西乱扔、乱花钱、不扔垃圾,各种小事全部都冒出来,所以婚姻比恋爱更能够揭露彼此,爱根本不能够独自完成这一切。

生活当中要面对的东西很多。“有人觉得如果你爱我,那么没有我,你不会做任何事;如果你爱我,那么你会做我要求的所有事。如果你爱我,那么你会给我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你爱我,那么你应该在我告诉你之前就知道我想要什么。很快这种行为会使爱变成一种勒索,我们称之为操控。”就是当你认为有爱就能够解决一切的时候,对方如果爱你就应该怎么怎么样的时候,爱就非常容易变成勒索和操控。

“更特别的是,如果我的自我价值感不高,并且我们的关系仅仅基于爱,那么我很容易就会去依赖你,你的称赞、你的注意、你的赞同、你的金钱等等,这样可以让我自己感觉好点。如果你没有常常表现出你是为了我而活,那么我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感受很快会扼杀我们的关系。”

所以经常有人讲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两个明明非常相爱的人,走入了婚姻以后为什么天天为鸡毛蒜皮而吵架,把生活过得一地鸡毛?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儿,就是我们以为有爱就可以解决这一切,我们以为你如果爱我,那么你应该先知先觉,你都能够猜得到。但这样反而会把对方扼杀、窒息在这个地方,所以这就会变成一个很惨痛的经历。

萨提亚讲说:“如果你拥有高自尊,那么你需要知道以下这些事。首先,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两个人的时间表是完全一样的,即使他们行事的方式是相似的。两个人可能都喜欢牛排,但并不一定都按相同的方式烹制,或者他们并不总是在相同的时间感到饥饿。”

“另一个更重要的知识是,你不会因为孤独而死去。周期性的孤独是身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然结果。”就是不要被恐惧所裹挟,好多人过度地索取、过度地要求、对对方提出非常越界的要求,都是来自恐惧、孤独,觉得我不能一个人。但是实际上你不管努力不努力,你都是一个人,看起来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但你生活在你的皮肤之下,你就是一个人。人要能够接受我是一个人的这种状态,然后去享受两个人在一起的互动,同时能够接受自己一个人也能够过得很好,这才是一个好的家庭建筑师。这个家需要建设,而不是仅仅靠爱就足够了。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家庭,比如说单亲家庭,比如说离婚的家庭,比如说再婚以后的家庭,等等。这些特殊的家庭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首先接纳并整合我们的过去,不要讳莫如深,不要假装没有发生过。有些人认为这些事不能跟别人提,要跟孩子讲要保密。不要这样。这是我们的过去,我们坦然地接受它,只有你接纳并整合自己的过去,你才能够开始一段新的关系。这是我们说的夫妻的责任。

一个家庭当中有很多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三角形的关系:丈夫、妻子、孩子。但如果多一个老二,或者我们现在讲三胎,你会发现有更多三角形:丈夫、妻子、老大,丈夫、妻子、老二。如果还有老三的话,就变成老大、老二、老三,老大、老二、爸爸,老大、老二、妈妈,老二、老三、爸爸,老二、老三、妈妈,就会构造出很多个三角形的关系。因为每一个三角形的关系都会产生很多的联结,会产生很多的爱或者很多的矛盾。

所以在萨提亚的书里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就是在每一个人身上拴一根绳子,只要你们家里有一个人,就跟那个人拉一根线连起来,如果有更多人,就跟再跟第二个人拉个线连起来、跟第三个人拉个线连起来。这时候你才能够看清楚你们家里的关系,就是你身上系的多少根线头,就有多少关系。身上系了很多根错综复杂的线头,你和这些人都有关系,所以那个人只要牵一下,你就得动。整个家里边是由大量的三角关系构成的,所以整合一个家庭的系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一个家都会面临着10次危机,这是很难避免的,但是有很多危机你根本就没感觉,因为有可能很顺利就过去了。第一个危机是受孕,怀孕和第一个孩子出生,你需要从处理两人关系上升为处理三人关系,这是很多家庭的第一个危机。

第二个危机是随着孩子开始使用智慧的语言而到来,很少的人意识到这需要采取多大的调整。原来这个孩子只会咿呀乱叫,只会哭,等他突然学会说话了,能够参与你们的讨论了,这个家里边会出现第二次挑战(我希望把危机这个词换成挑战,这个词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第三个挑战来自孩子和家庭外部世界产生正式的联系,也就是上学的时候。这会把学校的世界带入家庭当中,并为父母和孩子带来一个陌生的元素,老师通常是父母的延伸,即使你欢迎,这种情况你仍需要做出调整。

第四个危机,也是第四个挑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

第五个,是当孩子长大成人,并离家寻求独立的时候,这种情况往往会让人产生巨大的丧失感。我现在有些朋友就这样,因为我们这个年纪到了孩子开始出去读书的时候,所以很多四五十岁的家长就突然变成了空巢老人,那种丧失感是非常明显的,我能够感受得到。

第六个挑战是当年轻人结婚的时候,配偶将作为一个陌生人的元素被家庭所接受。

第七个,是女性绝经期到来的时候。

第八个,叫作更年期,“涉及男性的性活动水平的下降,这不是一个生理的问题,他的危机似乎和他有种丧失能力的感觉相关”,那种丧失感是一种挑战。

第九个,成为祖父母,充满了特权和陷阱。

最后一个,就是当死亡降临到配偶中的一方,然后是另一方。

这就是一个家庭系统的生长的一个规律,我们将会面临这10次挑战。这个作者说:“我想强调的是,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的压力,它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可预测的,请不要将它们误解为是异常的。”一整个家庭就像一个生物一样,它会有这样自然的生物节律,所以坦然地面对和接受。这里边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保持每个人的高自尊水平,以及充分地沟通。

当然你还需要构建一个家庭蓝图。什么是家庭蓝图?有的人说家庭蓝图就是我们要买一个多少平方米的房子,我们每年出国旅游多少次,我的儿子要成为法官,要成为什么经济学家。这个的家庭蓝图太具体,就会成为整个家庭的一个束缚,大家会因为一个非常具体的家庭蓝图导致碰撞不断,产生很多的矛盾。

有很多家长为了实现那个过于具体的家庭蓝图,会扮演这么几个角色。要么是暴君的角色,什么都是我说了算,我来掌管一切。还有一种叫殉难者的角色,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到最后会很可怜地说,我奉献了一切,我都是为了你们,我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他没有体会过那种美好,他觉得自己都是在奉献,都是在朝外掏。还有人会扮演说教的角色,就是天天唠叨,天天说。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是蓝图不对,你的蓝图太具体了。我们不需要一个特别具体的蓝图。因为人和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你是一个教师,但你的孩子未必要成为一个教师,你喜欢教书,他不一定喜欢教书。他是一个独特的种子,他将来长成什么样的样子,他遇到什么样的人生际遇那是他的事。

“你相不相信,欢乐可以滋养个人成长。”这成了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好的家庭会相信欢声笑语,快乐的表情在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滋养一个人的成长。坏的家庭就见不得孩子高兴,孩子高兴父母就要出来指责说别疯,然后让孩子赶紧去读书,赶紧去学习,总是很扫兴。而实际上你要知道,一个人会学习是来自多巴胺的刺激,多巴胺的刺激就是来自快乐,你让他快乐,他才能够学得更快。

所以这个阻止蓝图实现的东西是什么?阻止你实现蓝图的东西,首先是无知,就是大家根本不知道这些知识,也不知道什么叫家庭系统,也不知道什么叫自尊体系,也不知道沟通的重要性。然后是无效的沟通,还有不确定的价值观。不确定的价值观就是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实用主义,而不是父母有着稳定的价值观,你没有用价值观来引领这个家庭,而是怎么实用怎么来。比如说,上大学之前叮嘱说不要谈恋爱,绝对不要谈恋爱,好好地读书,然后大学刚一毕业,赶紧催谈恋爱,抱怨说怎么回事,这么晚都不谈恋爱。这个家长的要求都是变化不定的,因为他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

那么真正好的蓝图是什么?好的蓝图的核心是发展。比如说,我们的蓝图是希望这个家庭的个体的自尊水平都高;希望人和人的关系和谐,我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反应是有爱的、是开心的、是喜悦的;然后希望我们对外界资源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调整好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对死亡的看法,这些东西才是一个家庭应该有的蓝图。这是一个成长型的蓝图,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简单的目标。目标可能是一两年、两三年的事,但是蓝图应该是来自心灵的成长,来自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善。

那当然,每一个家庭系统绝对不仅是父母和孩子这么简单。每一个家庭系统当中还会包括到延伸家庭,包括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然后岳父岳母这些比较近的亲戚朋友。

但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把家庭中的成年人当作普通人来考虑,而是把他们和他们的角色混淆起来,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丈夫和妻子也对他们的父母做同样的事情,把他们标记为老人。”一旦你给某个人贴上了标签,比如说老人、阿姨、爷爷什么的,很容易就不再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当这个延伸家庭变得更大了以后,我们通常更不容易去关注到每一个人独有的特点,我们不会把他当作一个个性鲜活的人,而是经常赋予他一个刻板的称呼,一个角色。所以要能够认真地对待这些老人家,要能够认真地对待我们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而不仅仅是看他身上贴的那个标签。这样的话,这个延伸家庭才能够更富有生机,相互尊重,也把每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如果家庭成员中的两个人是一起考虑彼此生活的需求,从而寻求对方的帮助,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像这样的请求,比如说,你是我妈妈,所以你必须做这件事,或者你必须让我这么做,因为我是你的女儿,这样的请求就会把请求、帮助的协商,变成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不幸的是孩子通常是被牺牲的人。”就像前面提到的家庭成员,经常以爱和亲密关系的名义相互勒索,这就是为什么家庭中有那么多痛苦的原因。

“我可以预见,家庭将会使已成年的孩子成为父母的同伴,每个人都自力更生和自主。父母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或者成为他们的父母。对于我来说,这是人类延续的终极点,孩子变成自主、独立、有创造性的人,与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成为朋友。”

就是我们始终应该保持对人的尊重,对个体的独特性的敬畏和尊重,而不是因为他(她)身上贴了一个母亲的标签,孩子的标签,或者祖父祖母的标签,我们就把他(她)脸谱化,就认为是这个标签的人,就应该做这样的事,这个就会使得整个家庭系统混乱。我刚刚念的那一段就是萨提亚的一个理想,一个家庭应该更尊重对方,然后把对方当作朋友来对待。

前面我们讲了三人的关系,我们讲了这个家庭系统当中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基本的练习是两人练习,因为你每天要面对的经常是一个人,所以二人之间关系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二人关系的美好前提是你要允许对方成为自己,就是你得允许他做他自己,而不是让他做你想让他做到的那个自己。

错误的二人关系就是“服从与支配”,就是要么你听我的,要么我受你支配。还有就是“背着另一个人”,一个人背着另外一个人,你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就觉得很累。相互依赖的关系,无论是服从,还是支配,还是相互依赖,都会使得双方变得很累。而真正的二人关系是建立在独立性之上的,我们尊重独立性,我们希望能够从对方那获得帮助,我们也随时愿意为对方提供帮助,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不是勒索,都不是必然的。我们要心怀着感恩来做这样的事情,心怀着尊重来做这样的事情,二人关系其实就好处理得多。

我知道,大家听这个会觉得好难哪,教我们这么多的东西,但实际上你要真把萨提亚这本书读懂了,你会发现她教你的不是难,而是简单。日常生活当中你想要控制,想要占有,想要变得更安全,你所做的那些事情才叫作难,因为做不到,做不到的事当然难了。但是当你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当你学会了尊重,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再做这些事,听起来总结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但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这时候反而会变得更简单,其他只是具体的步骤而已。

萨提亚还有一个比喻,“每一个孩子跟植物的种子是一回事”。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大树?这里边一定有灵性、生命力,有灵性才能够长成一棵姿态万千的大树。那一个小小的人类的种子为什么能够长成完全不同的人?人有想法、创造力、审美能力等等,也一定是有着灵性存在。

那么怎么能够激发孩子的灵性?这个简单,就一条,叫作“给他尽可能丰富的环境”。就是我们能够给到孩子的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丰富的环境,带他多看、多体会就够了,给他多做一些解释。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导游,让他了解这个世界,剩下来的事人家自己就自助游了,等他长到十六七岁以后,就不需要你天天带团游了。这就是一个合理的尊重孩子的打造的环境的方式。

那么到了晚年怎么办呢?像我现在就开始考虑晚年的问题,我们不能光关心孩子,也要关心自己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塑造一个健康的自己?萨提亚给了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了解到一个结局已经发生,这意味着你正面对一个现实,这是真的,我退休了,我老了。”这是第一条,你首先得接受,人最怕的是不接受,觉得自己没有老,还很年轻。不接受你就会痛苦,你会压力很大,因为你确实身体在变老。

“第二个,哀悼这个丧失,这意味着用语言表达出丧失、憎恨、恐惧、拒绝等情感。”就是像木心讲的“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我接受我老的这件事情,但是我可以表达出我的情感。

“第三,了解这种结束所带来的积极的部分。这意味着通过开诚布公地对你从中所获得的东西表示欣赏,对你的体验致以崇高的敬意,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坏的。”你说年轻的时候过的什么苦日子,你想想那个苦日子是很独特的,现在的人没有体会过,所以你应该以那份苦日子为荣。这就是从中发现美好的部分。

“第四,关注和了解你现在的生活还有空间可供开放并植入新的可能性,在你完成这个步骤时,你可能感到更为平衡、更为自信。”

“第五,现在你已经做好准备欢迎新的可能性了,采取行动把焦点集中在自身,关注你自己的能量,创造你所需要的,继续向前你的生活将向前迈进。”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学会戴上探索者的帽子。就是当你年老了,退休在家,没有之前那么多忙忙碌碌的事可干的时候,戴上探索者的帽子去发现老年的美好,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不好的。

当然,萨提亚也提出,社会应该给老年人更多的曝光。很多老年人进入老年生活以后就被社会遗忘了。我们整天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个世界似乎都是年轻人,但实际上这个社会大部分是老年人。但是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的报道、展示,是缺乏的。所以如果你现在做自媒体,你可以关注一下老年人的这个市场,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大的蓝海市场。因为人越来越长寿,老年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在这里,大家可以去听一下我们讲过那本书《百岁人生》。

最后一个大的模块,就是更大的社会中的家庭。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是在社会中生存的,当你把一个家庭融入社会的背景来考虑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信息的来源变了。比如说我们在原始社会,或者过去老子讲“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那么一个社会的时候,你的信息来源基本上就是家庭或者家族,了不起就是大家族。因为村里边没几个人,大家相互之间传递信息,所以你的价值观是来自家里。

但是现在信息来源变成了社会,家里边所能够提供的信息往往是过时的。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在家里边是年轻人给老年人上课,是年轻人教老年人用手机,教老年人不要被骗,分辨那些不靠谱的信息。因为这个信息来源已经完全多元化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外部的世界?究竟是用敌意的态度来对待,还是用接纳的态度来对待,这将决定着我们和整个社会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要告诉你们的就是让一切首先从你的家庭开始”。你担心你的家庭在社会背景之下受到冲击,或者不能够跟上社会的节奏,其实核心是在于你们的家庭是不是健康。如果你的家庭系统当中人们的自尊水平是高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和的,人们的表达是一致性的,人们是开放地接受变化和不同的,那么你一定能够跟这个社会整合得很好。但是反过来,如果在家里边这些东西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在社会上也会变得非常敏感、抗拒,会容易筑起一道高墙,不愿意听不同的声音,把自己缩在一个信息茧房当中。

所以归根到底,一切都回归到我们家庭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的。要由内在的和平达到彼此间的和平,再由彼此间的和平达到群体的和平,所以最后萨提亚说:“和平从我开始。”就是有点像我们在儒家当中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最后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平天下,但是前边你需要先“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把自己搞好然后“齐家”,把家庭搞好,再“治国、平天下”。

所以东西方的好的东西,你会发现到最后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先理顺你的内心,内心理顺了才能够理顺你和家人的关系,你和家人的关系理顺了才能够理顺你和组织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

最后我们用萨提亚所描述的成功的关系来做结尾。什么是成功的关系?就是当我们能够塑造出一个新人的时候,那种成功的关系是这样的:“在家庭中,成人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工作,开诚布公,证实他们作为个体的存在,显示出自尊和对对方的尊重。他们将彼此作为独特的个体来对待、了解并构建他们的相似之处,在彼此的差异中学习和成长,对那些希望教给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他们会以身作则。矛盾的解决,也就是差异之处,将成为促使新的成长的一个手段。家里的孩子通过观察周围的成人,学会如何做人,成人需要发展出更高水平的自尊,才能实践他们所倡导的内容,并且给孩子做出示范。这就是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最后萨提亚提了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也被问过),她说,经常有人问她,你讲这些道理真的能够改变所有人的自尊水平吗?你能提高每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吗?萨提亚说她认为有希望。因为如果一个人体验过了高自尊的水平,他是不会回去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打造一个又一个更多的高自尊水平的人,那他就会影响他的下一代。然后每一个这样高自尊水平的人会影响他周围的人,它是一个不可逆的方向。因为你体验过了高自尊的生活状态,你不会愿意回到一个低自尊的、乞讨的或者怒吼的那样一种生活状态当中去。所以她认为有希望,将来很有可能会大家的自尊水平都比之前提高了几个等级。

我们也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我们讲这么多的书,其实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借由这些好书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然后改变自己,最后调整了自尊水平,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地平和、坦荡。你内心的和平,就会带来你家庭的和平,进而我们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和平。

精 彩 选 段

  1. 孩子在模仿他人的时候,会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所在:他人能做什么,自己不能做什么;自己这样想,而他人却那样想。也就是说,孩子在确立“自我”的同时,也就造就了“理解他人的大脑”。P.42

2.要成为更幸福的人,最简单的方法——让别人幸福。P.190

3.更好的生活绝不代表只选择好的部分,而应该是品尝人生的喜怒哀乐。疲劳时,休息。痛苦时,哭泣。待休息过后,再次迈开自己的双脚前行。P.194

演讲实录:

读完本文约需36分钟
各位好,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叫作《减压脑科学》,是《考试脑科学》的姊妹篇。日本人写书有一个特点就是简单好用,像《考试脑科学》,我讲完以后已经销量过百万册。这本《减压脑科学》,其实之前在我们樊登读书刚刚开办的时候,我曾经介绍过,那个时候的版本名字叫作《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现在出了新版,就是这本《减压脑科学》。但是当年我们录的时候连视频都没有,而且我那时候的解读水平也有限,我这次再看这本书,觉得像一本新书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再次介绍给大家,因为它真的非常地重要。

人的压力是无法消失的,这个是作者在一开篇,就跟我们讲清楚的。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都希望能够减压,我们都希望能够活得更轻松,但实际上压力是永远无法消失的。一般来讲分成两种压力,一种叫身体压力,一种叫精神压力,这是普通人的看法。身体压力就比如说胃疼,或者背疼,或者皮肤病,或者脱发,种种身体上的这些反应所带来的一种压力,叫作身体压力。精神压力就比如孩子要上中学,压力很大;夫妻关系不好,压力很大;升职升不上去,压力很大;要还房贷,觉得钱的压力很大等等,这都是精神压力。

但实际上这两者的背后是什么呢,它核心的、科学的含义都是脑压力。最终你的身体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反映在大脑上,因为你的大脑才是真正去接收压力的部位。因此我们所面对的所有压力,几乎都是脑压力。

所以我们就得先了解清楚,我们的大脑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习惯,就是给自己找事。比如说,在买第一个房子之前,可能很多人都想过这样的话题说,等我买了这个房子,我觉得人生就美好了。但是当你刚把那个房子买完了以后,你马上就不关注房子这件事了,你开始关注装修那件事,然后说,等我把装修装好了,我觉得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等你把装修的事好不容易搞定了,两口子吵架又开始了……你的大脑永远会给自己找下一件挑战,所以这种压力是一个长期伴随的过程,是无法消失的。

有一个心理学家叫作塞尔耶(汉斯·塞尔耶,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压力理论之父),这个人做了一个特别残忍的实验,他拿老鼠做压力实验。他找一些老鼠来,拿电来电老鼠,你想,如果老鼠每天都要被电,那肯定压力很大。被电了一段时间以后,毫无例外地老鼠们都死了,因为老被电。他解剖这些老鼠就发现,老鼠出现了统一的三种状况:第一个就是胃溃疡,所有的老鼠都出现了胃溃疡;第二个,叫作胸腺和淋巴腺萎缩所导致的免疫力低下;第三个是肾上腺皮质肥大。而这三种状况,在我们人压力很大的时候也会出现,当你压力很大的时候,你很容易感冒;当你压力很大的时候,你很容易胃不好。

所以我们必须得能够调整我们的大脑,这是保命,这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不会受到这样的伤害。这个机制是什么呢?这一段需要很严谨地跟大家念一下,这个机制其实并不复杂:

“当压力持续存在时,脑下垂体就会产生一种叫作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荷尔蒙,它会刺激肾上腺皮质。那么,脑下垂体为什么要释放这种荷尔蒙呢?我相信,只要坚持追究身体中所起的反应,那么压力使人生病的原理,就会慢慢被揭晓了。”

“当受到身体性压力时,身体某处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最终就会引起什么疾病,这就是所谓的‘压力路径’。”

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压力路径。比如说疼痛,你的身体感到疼痛,这就是一个压力的发端,一个“信息”的发端。

“首先从脑部的丘脑开始,然后经过大脑皮质或大脑边缘系,到达丘脑下部室旁核,也就是压力中枢。而接收到‘信息’的室旁核,会产生一种叫作CRH(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的促皮质素释放激素,它是命令释放‘刺激肾上腺皮质的荷尔蒙’的荷尔蒙。”你要去分泌我们前面说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你需要先产生促皮质素释放激素。

“这种荷尔蒙会刺激脑下垂体,从而释放出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会刺激肾上腺皮质,引起肾上腺皮质肥大,以及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分泌。需要注意的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皮质荷尔蒙‘皮质醇’,会引发高血压和糖尿病。”

“‘类固醇’,其实就是肾上腺皮质荷尔蒙。换句话说,肾上腺皮质荷尔蒙就是身体必需的一种物质,但是如果分泌过多,就会引起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疾病,从而给身体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直到近年来,才有相关数据显示,压力会影响精神的路径,而且与影响身体的路径是完全不同的。”

“压力路径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性压力路径’,指的是从丘脑下部通向下垂体;另一种是‘精神性压力路径’,指的是从丘脑下部通向脑干中缝核。一个是身体性压力的产生路径,一个是精神性压力产生路径。”

“脑干的位置是在脑中的最深处,它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中缝核则大概位于脑干正中,它的内部有血清素能神经——一种运用血清素传达信息的神经,能释放出神经递质血清素,这与精神性疾病有密切的关联。”

“而压力信息就是从丘脑下部传达到中缝核,因此减弱了血清素能神经所起的作用,然后就有了忧郁症和恐慌症的产生。确切地说,血清素能神经是治疗压力的‘特效药’……如果血清素能神经的作用减弱,那么就会引起精神性疾病。”

所以大家记住这个词——血清素,由血清素做神经递质的神经,叫作血清素能神经。我们了解了压力产生的这个过程,是有助于我们怎么样对症下药地去改变我们脑部当中的结构。

动物也会有精神性的压力,动物不光是身体生病才会有压力,它们也有精神性的压力。你比如说,还是这些科学家,他们电击这一只老鼠,然后观察旁边的老鼠,旁边的老鼠虽然没有受过电击,但是看到它的同伴每天都要被电,每天被电得很痛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科学家发现,没被电的老鼠也出现了胃溃疡,就是因为压力大。

这个说明什么呢?各位,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待在一块儿,这很重要。如果你身边有一些人天天紧张、压力大、恐慌、焦虑、抑郁,他们是会影响到你的,他们也会让你产生这样的状况。所以人和人之间要更多地传播正能量,而不要散播负能量。

那么我们作为人,独有的压力是什么,人和其他动物比起来,跟猴子、跟老鼠比起来,我们独有的压力是什么呢?两类是只有人才有的:

第一类叫作因不快而产生的压力。你比如说老鼠、猴子,它们都是因为紧张,因为有威胁,所以它们才会产生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而人会因为不快产生压力。就比如说你投篮老投不进,投了几十个也投不进,就会不想玩了,压力来了。还有最典型的,开车的时候有人别了你一下,就是会有路怒症,大家不能理解,你开车开得好好的,前面有个人插了你的队,其实也没什么,你照样开就好了,但是大部分人会生气,为什么?不快,我本来开得挺痛快的,你现在非得别我一下,我不高兴。这种叫作因不快而产生的压力,就是我们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各种困难、各种阻挠。

第二种是为别人做事,没有得到适当评价的压力。就比如你对你的孩子很好,结果你的孩子说,你就是为了你自己,你根本不是为了我,这当妈妈的就受不了,难受。还比如你在公司里边干了很多的事,你的老板根本看不到,你的老板见到你就是说这不行、那不行,为什么这没做对。这两种压力,是我们人类和别的动物不一样,所独有的压力。

而且早上和晚上比起来,人到了晚上更容易失控。你去坐地铁你就能感受得到,早晨的地铁车厢里边更安静,晚上的地铁车厢里边更容易吵架。你早上起来上班,很少会路过甜品摊买一个泡芙,或者买一个烤出来的蛋糕吃。但是到了晚上下班的时候,你就忍不住,觉得好香,要过去排队买一个甜品吃。

说起来这些事好像都无关,但道理都一样。就是因为你早上的时候,血清素水平稳定,刚睡了一觉睡醒,体内的血清素水平是足够高的,所以你冷静、理智、不愿意吵架,也不用吃甜品。但是到了下午,你一天的工作忙完了以后,血清素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自控力消失了,所以这时候有甜品你就受不了,闻到糖炒栗子的味儿你都受不了,你都要来一包。然后在地铁里边一挤就跟人吵架,因为你暴躁,还有人回到家里边,跟家里人发脾气。就是因为你这一天太累了,把你的血清素耗光了。

而且动物如果血清素能神经低迷,也会出现压力爆发的状况。你比如说,当这些科学家控制老鼠的血清素能神经分泌,当老鼠的血清素分泌变少以后,这些被控制的老鼠都变得更加残暴,就会咬旁边的老鼠,它会变得很凶,平常很温顺,但血清素一降低,就开始咬别的老鼠。这就是我们体内血清素的作用。

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先提一下解决方案的大概方向,后面我们讲具体怎么做。这个作者说,进行韵律运动能够帮我们有效地产生血清素。你比如说坐禅,坐禅其实是一种韵律运动,各位能理解吗?因为在你坐禅的时候,你的身体开始关注内在的呼吸、心跳,这个其实是有韵律的,你的呼吸是有韵律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韵律运动。

还包括跳广场舞,为什么大妈们一跳广场舞就特别开心?因为跳广场舞就是韵律运动,大家做的动作都一样。人在人群当中做一样的动作,能够产生特别强烈的幸福感。比如咱们这一群人,坐在这里听书,咱们突然一块儿啪啪啪这样,做一些很简单的拍手的动作,你就会高兴、兴奋。那之前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但是这本书里边解释,就是因为韵律运动会改善你体内神经递质的分泌,你的血清素的分泌就会增加,你会产生幸福感,有回归到一个集体当中的感受。这是第二种缓解压力的方法。

第三种更有意思,就是哭、流眼泪。流眼泪能够有效地调节人身体内的神经递质,而且是要流动情之泪,就是真的感动的眼泪,不是说拿洋葱往眼睛里边一挤,那没用,你得真的感动到流眼泪。这是最基本的减压的三个方法,我们待会儿仔细地拆解。

那么所有的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哪里呢?就在大脑前运动区,就在这个部位,这个部位是给我们带来压力的地方。压力就是你的神经调节出了问题,大脑前运动区不活跃,或者过度活跃产生的问题,那么疗愈也要从这个地方进入。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大脑前运动区出现了问题导致的压力,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调节这个地方,来减少我们的压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脑的结构。咱们平时经常会说“我心里不舒服”“我心里难受”,请问心在哪儿?“心”在这儿,“心”指心脏,是一团肉,它就是供血液的一个地方,所以肯定不是这个地方让你不舒服。我们所谓的“心”其实是我们大脑里边的“三大脑”,一个叫作“同感脑”,一个叫“工作脑”,一个叫“学习脑”。这三个大脑是我们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三块,这三块合在一起,组成了我们人类独特的、复杂的大脑。

那先普及一下基本的知识:前半部分这个地方叫额叶,然后这两边是侧脑叶。大脑如果打开看的话,这两边的是侧脑叶,然后上面叫头顶叶,后面叫脑后叶,这是我们大脑里基本的这么几大块。

大脑皮质的四分类和前运动区
我们所谓的“心”,我们经常讲的“我心里不舒服”的这个“心”,指的就是我们大脑皮层里面那个大脑边缘系统,以及前面的前运动区,这是负责情感的部分。这两个地方,就是让我们产生喜怒哀乐,产生高兴和不高兴,这样的情绪的地方,“心”就在这儿。

比如说,有人会因为在工地上做工,“啪”一个铁钎子插进来,让前运动区严重受损了。受损以后并不影响他呼吸、走路——因为呼吸和走路是脑干掌管的东西——他也能听懂你说话,语言部分没有受到损失,你说什么,他能听得懂。但问题是什么呢?他没感觉。就比如说你跟他讲了一个特别悲伤的故事,你很难过,能进行社会生活的人听了这样的故事会感到同情,会不舒服,而前运动区严重受损的人能听懂,也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他没感觉。这就是这种人,当他的大脑前运动区严重受损以后,他没法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他对别人的感受无感。

那你说这种人少见,受伤才会这样。不是,有一种生活方式,就会使你的前运动区萎缩,就是长期宅在家。因为这个作者是日本人,他说日本现在宅男太多了,很多人不出去,每天就是打游戏,然后叫外卖。这些人慢慢地会出现一种状况,是什么呢?他们不会跟别人交流了,因为他们的前运动区萎缩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躲避这个世界,把自己封闭起来,躲在家里边叫外卖,每天就只会发短信,连语音都不愿意发。

那么怎么来让前运动区发达呢?你们知道吗,一个孩子的前运动区发达是来自模仿。孩子小时候跟别人玩,三岁以前跟其他人玩,跟父母、跟小朋友玩的过程当中,通过模仿对方的行为,来让自己的前运动区发达。

那么为什么把孩子交给电视是不行的,现在大家理解了吧?就是因为孩子会模仿电视里的行为,但问题是没有反馈,电视里的那个人,不会因为他的模仿而给他反馈,没有笑或者不高兴,或者别的反馈。所以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模仿是对还是不对,这就是沉迷看电视的孩子,没法发展前运动区的原因。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要自己去陪伴孩子,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外部刺激,让他大脑的前运动区能够更快地发达。

发达以后能干吗呢?他就能够读懂别人,他就能够知道周围的人到底在做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能够分辨别人的表情。这个有多重要?一个更善于分辨他人表情的人,也更善于自控,这个是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的。比如你画一个人的脸,把这个人脸的表情画出来,然后拿到学校里给孩子们看,问他们看这个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这个人是什么感觉。有的孩子能够很容易地看出来,说这个人是高兴,这个人是不高兴,这个人是特别高兴,这个人很沮丧,这个人有点难过,这个人是委屈。

一个大脑前运动区发达的孩子,是可以非常容易地判断出这种感觉的。但是有一些孩子就看不出来,觉得这个人正常,这个人也正常,这个人没事。最后再去观察这些孩子的行为,你会发现那些校园小霸王,那些爱欺负别人的人,那些动不动就把别的同学搞哭的人,就是没法分辨那些表情的人。他觉得我没把你怎么样,你怎么会这样呢?他没觉得自己干的这件事有多残忍,但是别人会觉得很糟糕,因为他读不懂别人。所以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你越善于读懂别人,你也越善于了解自己,越善于掌控自己的情绪。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会在地上打滚,会大喊大叫,为什么呢?他读不懂自己,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生气,为什么这么难受,所以只好发泄。父母要教会他读懂自己、掌控情绪,而不是责备他怎么这么不听话。我们很多父母经常总结说“我这孩子不听话”,实际上不是他的孩子不听话,是他不会教,要让孩子的前运动区发达起来,这才是本质。

那打游戏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所谓的“游戏脑”是怎么回事?因为我反对大家长时间地打游戏,后来还有很多做游戏的人,认为我对他们有偏见。这个作者讲说,我们并不能说打游戏一定都不好,但问题是什么呢?长期、长时间地打同一个单调的游戏,肯定是非常不好的。

这里有一个大脑血流量的监测,就是现在你要去看你的大脑活跃不活跃,就看你大脑的血流量就知道了。如果在你刚开始玩的时候监测,你会看到那个血流量上升,就是大脑很活跃,但是当一个人玩这个游戏玩得很熟了以后,每天就是重复打,那么大脑的血流量就开始快速下降。看起来他的手非常快,那个游戏打得非常棒,但实际没动脑子,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制式化的东西,不断重复的东西。所以不能单调重复地玩同一个游戏,而且时间决不能长。

要让你的大脑保持健康,生活当中的运动很重要,所以你应该多在阳光下奔跑,多去打球,多做团体运动。这样的体育运动,才能够有助于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地发达。所以读书的好处就在这儿,你会发现那些我们表面上看起来不能理解的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层的科学原因,有生理的原因。

我们的内侧前运动区,就是我们的“同感脑”,我们刚讲的“三大脑”,分别是“同感脑”“工作脑”和“学习脑”,它们分别有什么区别呢?这特别有意思。

“学习脑”是多巴胺能神经,就是从“学习脑”上连接出来的神经递质,它主要靠的是多巴胺,各位知道多巴胺是什么吗?多巴胺是让我们快乐的东西。

所以想要让一个人学得好,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不是骂他。“学习脑”本身是一个多巴胺能神经,它的神经递质是多巴胺,能够让它更多地分泌多巴胺的行为,就会刺激它更多地学习。所以你看小孩子打篮球,为什么不用你骂,他就能够练得非常好,天天练,为什么?因为只要有人说“好球”就行,只要有人鼓掌,孩子不得了了,一定玩得很高兴,因为有多巴胺。所以学习脑是多巴胺能神经。

“工作脑”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去工作的那个脑。“工作脑”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去甲肾上腺素是干吗的?打架的时候用的。你遇到一个坏人,你会汗毛倒竖,这是真的,你真的生气的时候,会怒发冲冠。怒发冲冠、汗毛倒竖,这都是可以出现的,因为我们做动物的时候,要跟别的动物打架,一定要把自己变得很大,你的块头越大,对方就越害怕,所以打架的时候汗毛会全竖起来。你看猫要打架的时候,浑身的毛都炸起来了,炸毛了,这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在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在作用的时候,你会很有劲头,要跟别人打。

所以当你的工作遇到了压力,遇到了挑战,有目标要完成的时候,你会熬夜,你会觉得带劲、有意思,这是“工作脑”。但是你注意,工作脑有一个问题,就是去甲肾上腺素短暂的分泌是很有帮助的,能让你完成攻坚战,让你完成压力很大的目标。它的问题在哪儿呢?

就是它一旦释放,有时候停不下来,就会分泌很多,分泌很多就会导致有很多人变成了“工作狂”,就是停不下来,每天都在思考,然后慢慢地它会变成皮质醇,皮质醇叫压力激素,压力激素一产生,前面讲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就都来了。所以工作脑很好,但是不能够过度,一旦过度,压力激素分泌过多,伤害身体、睡不着觉、长期兴奋都来了。

所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叫“同感脑”,“同感脑”是血清素能神经。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很重要的,能够调节你情绪的血清素。血清素能神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调节前面那两种神经,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如果你多了我给你降低一点,如果你少了我给你增加一点,这是血清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你就会发现,心理学家研究来研究去,到最后发现最重要的调节的点,是要把血清素管好。因为血清素如果管不好的话,那两个神经递质紊乱,都会产生失控的问题。

简单地总结一下。“学习脑”靠快感,所以“学习脑”产生的压力是什么压力呢?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叫作无法得到快感的压力。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抑郁的那么多,越来越过早地抑郁?家长说他天天都在上学,他怎么会抑郁呢?因为他天天上学都不开心,他天天上学都是痛苦,都是被人骂。但实际上如果你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学习这件事的话,孩子哪怕学1+1=2,他都会非常开心。因为他开心自己学到了些东西,产生了意解心开那种感觉。你们记不记得小时候做数学题,有一道题特别难,结果全班就你一个人做出来了,你是什么感觉?一天都是飘的,因为多巴胺分泌得足够多。所以注意,“学习脑”对应的是无法获得快感的压力。

然后是“工作脑”,也就是我们面临压力和危机的时候,调动的那个部分,它所对应的是身体性压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胃疼、背疼、皮炎、掉头发,这部分是对应在“工作脑”当中。

最后是“同感脑”,“同感脑”让我们产生情绪、了解别人,它所对应的是得不到适当评价的压力。这三种压力,分别就对应在了我们的“学习脑”“工作脑”和“同感脑”,这就是我们人类的“三大脑”。

那么接下来我们走入解决的部分,怎么去锻炼我们的血清素,让我们的血清素能够正常分泌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血清素能神经的原理。这一段很有意思,说大脑的各个细胞之间并不是紧密连在一块儿的,大脑的各细胞之间是隔着一定距离的,那么在神经细胞之间移动的、传达信息的东西叫什么呢?就是我前面讲的那个词——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这都叫神经递质。

“如果神经细胞是接力赛的参赛选手,那么神经递质就是那根接力棒。而神经细胞存在两种突起——轴索、树状突起。”就是轴突和树突,这咱们小时候学生物都学过。然后树状突起是信息的入口,轴索是信息的出口,等于信息是从树突进来,然后从轴突出去的。

“神经细胞先从树状突起接收信息,然后将信息传送到使用电流信号神经冲动的轴索末端,神经冲动再到达轴索尖端放出神经递质,就将信息传递给了下一条神经……其中神经细胞的结合部分,叫作突触。血清素能神经的神经冲动是自发的、按照一定规律释放的,和其他神经的刺激没有关系。”

血清素能神经,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个时钟,噔——噔——噔——按照节律这么往外放出神经冲动。那么是什么赋予血清素能神经活动的规律呢?什么东西来控制它有节律地发放?答案是睡眠和清醒之间的循环。我们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然后其他的时间在工作,就是这个睡眠和清醒之间的循环,在控制我们的血清素能神经的分泌。

“血清素能神经在大脑清醒的时候,以每秒23次的间隔频率持续不断地放出神经冲动。”咱们这会儿都清醒,没睡觉,血清素能神经就23秒发一次。

“但是当人进入睡眠状态后,频率就会放慢。而一旦进入深层睡眠后,血清素能神经就几乎不再放出神经冲动。等到了早上,大脑清醒后,血清素能神经又恢复了每秒2~3次的释放频率。”这就是我们血清素能神经的一个基本工作原理。

早上起来,我们会觉得今天睡得真好,爽快地醒来。“爽快地醒来”是什么呢?代表着你的血清素能神经很活跃,到点了就清醒地开始2~3秒一次释放出来了。那为什么有的人睡不醒呢,有没有人遇到过睡不醒的状况?就是早上醒不来,一会儿好像醒来了,一会儿又睡着了,那种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爬不起来的感觉。因为你的血清素能神经太累了,这就会导致你有醒不来的状况。所以这都跟我们的大脑有关系。

那么血清素有五大功能,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第一个功能叫作冷静的清醒,就是适度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血清素能够让人冷静的清醒,让你可以有激情,但你依然很冷静。

第二个功能叫作保持平常心,调整你的心态。我们说这个人心态好,那个人心态不好,其实是血清素水平的问题。这两个结合在一块儿,就是我们古人讲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就说过这个。什么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好事发生了不用太兴奋,糟糕的事发生了也不用太难过,没有什么了不起,淡然处之。拥有这种淡然处之的能力,是因为你头脑当中的血清素能神经是发达的,它是健康的。

第三个,就是让交感神经适度兴奋。我们人体有一套交感神经,像咱们醒着的时候,主要是靠交感神经在指挥。我们呼吸的时候,你没发现你不用想吗?你不需要提醒自己说,“我得呼吸呀,别忘了”,因为副交感神经也可以起作用。我们睡着了以后,交感神经休息,主要工作交给副交感神经,所以你睡着了也不会尿床,你睡着了还能照常保持呼吸,这就是副交感神经在起作用。这两套神经要交换,如果一个人副交感神经不工作,总是靠交感神经,很快就垮掉了。你二十四小时不睡觉试试看,就会累得够呛。所以血清素的第三个作用就是让我们的交感神经适度兴奋,不要过度兴奋,适度就好,每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四种,减轻疼痛,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见过那些敏感的人,打一个疫苗就痛到哭了,就觉得不行,受不了,其实疼痛是一个大脑行为,那一个小针扎进去,你把它的疼痛放大到过度了,你会崩溃,觉得受不了。但是如果你是冷静的、理智的,你分泌的血清素是足够的,打疫苗的疼痛只比蚊子叮稍微重一点。

第五种是所有人一定要关心的,因为第五种叫作保持良好的姿态和仪表。血清素能神经和长得好看是有关系的,为什么呢?因为“血清素能神经是直接向连接着抗重力肌的运动神经伸出轴索,给予其刺激”。什么叫抗重力肌,各位知道吗?你看,人一老,法令纹就出来了,为什么法令纹出来呢?因为你向上拉的抗重力肌没有劲儿了。你想咱们每天站在这儿,地球在吸引着咱们的肌肉不断地往下耷拉,那你怎么能够保持向上呢?就是你的肌肉得有抗重力肌,抗重力肌是靠血清素能神经在指挥的。所以一个人如果血清素能神经分泌不够,抗重力肌没劲儿,肌肉就会往下耷拉。

这个让我立刻理解了,我们过去有一个词,叫相由心生,今天就给大家解释了“相由心生”的原理。你有没有发现同一个班毕业的同学,过了二十年以后聚会,有的人看起来还是个年轻人,而有的人看起来像大叔,岁月的沧桑全部都刻在他的脸上,他生活状况好不好,打眼一看就能够看得出来。不是因为没钱,有的人很有钱,但是他整个脸都是沧桑的、痛苦的。因为他赚钱赚得好辛苦,每天都在跟人勾心斗角,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酒桌上不断地喝酒,用酒精搞坏自己的身体,酒色财气,在脸上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

为什么?因为你压力状况合适的时候,你没有过大的压力的时候,你的血清素能神经是健康的,血清素分泌得足够多,你的脸不会往下垂。但是如果你血清素不够了,整个脸就耷拉下来了。所以想要年轻,更重要的是调节你的神经,让你的血清素能神经健康分泌,所以说岁月沧桑,让人颇有感触。这是血清素的五大功能。压力会抑制血清素能神经的功能,长期压力过大,人老得快,这个绝对不是随便说的。

我们最终是要解决抑郁的问题。这个作者说:“抑郁症分为两种:遗传基因本身引起血清素不足而导致的先天性抑郁症,以及生活习惯引起的血清素不足而导致的后天性抑郁症。”一个先天的,一个后天的,虽然原因不同,先天的是因为遗传,后天的是因为生活的习惯和压力,但是影响它们的都是血清素。

“先天性抑郁症常见于家族遗传,其特有的症状是忧郁状态和焦躁状态反复出现。生活习惯引起的后天性抑郁症,目前在全世界都有增多的倾向。”

后天性抑郁症就像“心的感冒”,像我们的大脑感冒了一样。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治疗抑郁症的药叫SSRI,这种药其实就是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用它来抑制血清素运转体的活动,通过抑制血清素运转体的活动,来保证你体内血清素含量的稳定,来抑制抑郁症。

这个作者说,如果能够持续地激活血清素能神经,三个月就会开始产生变化,六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出很明显的效果。在开始调节的时候会有不适感,就比如说让一个抑郁的人,每天早上起来要晒太阳,他会起不来、不舒服,他早上就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边待着,拉开窗帘就烦躁、生气、不喜欢,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能够理解,但是如果他想要走出来,就需要去接受它。

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早上起来晒三十分钟的太阳——三十分钟就够了,别晒太久,晒太久黑斑都晒出来了。早上起来晒三十分钟,因为血清素是在早上制造的,所以早上用阳光可以帮助我们制造血清素。

各位,血清素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到了晚上天黑以后,它就变成了褪黑素。所以我们说睡不着觉,问题是什么?睡不着觉,就是因为没有褪黑素。所以现在很多那种助眠的药物,其实就是给你补充褪黑素,但你不需要补充褪黑素,你只要白天有足够多的血清素就够了,晚上血清素就会变成褪黑素让你睡着觉。

然后做韵律运动,呼吸、哭泣,这都是韵律运动。坐禅为什么很好?因为坐禅关注呼吸——你体内的韵律运动。你看小孩子哭泣,小孩子哭泣也是韵律运动,一上一下、一上一下。韵律运动五到三十分钟就够了,就是你做这种韵律运动,比如你跳广场舞别跳太久了,如果跳俩小时,膝盖也受不了,跳五到三十分钟就够了。有乐趣,跳三十分钟,没乐趣,来五分钟,就能够帮助你体内的血清素的分泌。

所以通过这一章,我们现在知道了血清素的重要性,知道了怎么锻炼它。但是血清素有一个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听前面的内容,觉得血清素好像什么都能做,但实际上,有一个它不能做的事情:血清素不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也就是说那三种压力中,关于身体性压力的这部分,血清素是帮不上忙的,它没法提高我们的免疫力。那想要提高我们的免疫力,怎么办呢?我们需要流泪,需要哭泣疗法。

眼泪分三种:一种叫基础眼泪,就是你现在眼睛里边那个泪水,保证你的眼球润滑的,这是基础的第二种眼泪叫作反射眼泪,就是洋葱进去了,或者一粒灰尘、一粒沙子进到眼睛了,“哗”流眼泪,这个叫反射眼泪;第三种眼泪叫动情的泪,动情的泪就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能够减压的那个眼泪。而且与同感的人在一起哭效果会更好,如果姐妹几个都曾经遭受过同样的事情,然后坐在一起互助、哭,这种是最容易得到疗愈的。

那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控制着我们的泪腺。我们前面讲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如果你要想让你的交感神经得到休息,你就要让你的副交感神经发挥主导作用。你要让你的副交感神经发挥主导作用,一般你一天就一次机会——睡着,你睡着才能够把它交换过来,但是实际上哭泣也可以。

当你流了动情之泪,这时候是你的副交感神经在主导,你的交感神经就得到了休息,这能够提升你的免疫力。所以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你看了一场特别让人感动的电影,看完了以后你在影院里边到处找纸、流眼泪,然后等你走出影院的时候,你会觉得神清气爽。你觉得今天哭得痛快,烦恼都没有了。因为你流眼泪的过程当中,你的副交感神经来替班了,让你的交感神经得到了休息。

所以你知道,抑郁症患者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某一个阶段的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想哭但哭不出来的症状。好多人劝他们说,你哭出来就好了,你哭吧,但他们没有眼泪,他们的眼泪流不出来。他的交感神经始终是兴奋的,你想,他也不睡觉——抑郁症还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睡不着觉,晚上他也睡不着觉,一直是交感神经在发挥作用,副交感神经不工作。所以现在这些道理你就都想明白了。

而且流泪这件事情呢,你不能够只看高潮部分,就比如说你看个电影,你就把最后那段剪出来看,你就把最后哭的那段、主人公死的那段、小狗去世那段剪出来看,没用,你看这些片段还是哭不出来。你必须得从头到尾地累积,眼泪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前面揪心、难受,跟着他哭,跟着他笑,代入那个场景当中去,到最后,眼泪“哗”地一下子出来,这个才是有效的东西。

所以人们监测,当你看完了一个整场的电影,到最后眼泪流出来那个时候,你同感脑的血流量会大幅上升。因为你跟电影里边的那个人产生了共鸣,你产生了相同的感受,这是很有效的减压的方法。

当然,我们不是经常会说一句话叫“笑比哭好”吗?笑也能减压。你特别生气、特别难过的时候,看一段相声,你也会笑、会开心。但这个作者讲说,哭比笑的减压效果好。笑当然会有作用,人“笑一笑,十年少”,能够多笑一下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是在解压这件事情上,眼泪比笑容的效果还要好,为什么呢?你看,书里说:

“备受瞩目的笑也有激活免疫系统的效果,在医疗中采用这种疗法越来越多。笑和哭看起来是正好相反的,大笑时甚至会笑出眼泪,但这两者从脑功能来看,是相似的。让实验对象看有趣的视频内容,等他大笑的时候查看其前运动区的血流量,就会发现血流量增加了。但是,血流量和哭泣的时候相比,增加的程度相对较弱,时间也较短,数据没有哭泣的时候变化大。”

“哭泣时的混乱、紧张不安都得到了改善,而大笑时则出现了活力的大幅度增加。”就是如果你希望增加自己生活的活力,开心、笑,这是没错的,但是你要想减压,哭更好。

“同样可以解压,区别就在于:哭是爽快,笑是有精神。”体会这两个感觉,哭完以后爽快了、清爽了、冷静了,笑完了以后兴奋了、有精神了,这就是这两者的区别。

“根据实验结果得知,笑的解压效果和哭相比,要小得多。从免疫的激活程度来看,哭比笑的效果还是要大。当然,尽管哭泣的效果好,但笑比哭的时间短,身体上、精神上的负担都小一些,更适合每天轻松进行。”你每天哭,周围的人也受不了,你别听了这本书就天天哭,这受不了。“而哭泣不适合每天都来一次。虽然笑和哭的效果有些许差别,但是平常可以笑出精神,需要解压的时候再哭。”

这个作者给出的建议是一周哭一次。你要知道哭这个行为,会给周围的人造成压力,古人讲“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你整天在家里边难受、哭,你想想别人什么感觉?所以不用这样,我们就是周末看一个令人感动的电影就够了,就这么简单。

像我当年看《勇敢的心》,看到最后梅尔·吉布森说“自由!”那么一喊,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我们全体看电影的人都哭,男的女的都哭,没办法;看萧芳芳演的《女人,四十》,看到她最后的那段独白,我就“哗”眼泪流下来;看《一条狗的使命》,看到小狗,也让人感动到流眼泪。这种片子很好找,你去找那些著名的容易催泪的电影,然后到了周末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坐那一块儿看就行了,一周来一次,频率不要太高。因为你要考虑环境,尤其你在单位里边别随便哭,单位里边说点啥事,你“哗”一下眼泪流下来了,你说我为了解压,这个确实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家里边邀上朋友一块儿,这可以。

哭最好是在晚上,哭的技巧是晚上哭更好。因为早上人的压力没那么大,晚上的压力会变大,所以晚上哭的修复效果会更好。看场合,不要影响周围的人,周末是比较好的。然后遇到了感动的时候别忍着,人很难经常在生活当中遇到感动的时候,所以当你真的遇到了感动的时候,比如说你去看了奥运会,看到奥运会赛场上,中国的一个队伍非常不容易,得了奖,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就任由自己的眼泪流淌吧,没关系。这时候哭,别人也不会笑话你,你就让眼泪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这不是委屈,不是痛苦,这是感动,是非常难得的解压的过程。

我在刚讲完这本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特别丢脸的事。因为我讲完这本书以后就建立了这套观念,然后刚好赶上我儿子幼儿园毕业,我到幼儿园去,家长们都说,你这么能说,你代表大家发言吧,我站在台上刚讲了两句,我眼泪就出来了,就是因为感动,看到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毕业,你是特别容易感动的,然后“哗”眼泪就流下来,在那一刻我就没有管它。因为受这本书的影响,我说哭就哭吧,然后眼泪就哗哗地流,底下的家长看到这个爸爸这样哭,都吓坏了,确实很丢脸。那次就让大家看到说,你根本就不会公众讲话。我是一个不太会讲话的人,那天我到了台上就没说话,哭了一通就下来了,特别逗这事。

最后一章叫“同感脑是良药”。除了我们前面讲的睡觉、流眼泪这些东西之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把你的同感脑变得发达,这是更重要的东西。什么意思呢?那天彭凯平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来我这儿,我们聊天说,所谓的高情商就是一句话,叫作关怀他人。一个人情商低,就是做什么事都想自己,有的人表面上是在为别人,但他为什么痛苦呢?因为他为别人,他需要别人知道他是为了别人,他需要别人认可他,他根上还是为自己。所以他越为别人做事,他就越委屈、越难受、越痛苦,这就是低情商。

真正的高情商是我就是为了你们,你们不了解也没关系,因为我看到你们好,我就很高兴了,这是高情商。所以最后这一章说,你前面虽然学会了血清素的重要性,虽然学会了哭泣的重要性,但这不是根本,根本是拥有一个利他的梦想,这个能够极大地调动你的“同感脑”。

我们前面不是讲了吗?说你做了事得不到正确的反馈,会产生压力,那这个压力怎么解决呢?前面没有提过,到这里提出来了,这个作者说,你得看清楚报酬到底是什么。就比如说你做了一件事,你希望老板能够看到,老板给你发钱,老板表扬你,这当然很好,你会感受到快乐,你会释放压力。但问题是你怎么能够保证老板能按你的需求,感受到你所做的事呢?如果所有我们做过的事,都需要外在给我们一个恰当的、准确的回馈,我们才当作是做对了,那你就注定要失望,你跟再高情商的人待在一起都会失望。因为他没法按照你的想法觉得我应该怎么表扬你,我应该怎么给你回馈,所以你没法找到确切的报酬。

那如果你说,我现在知道了,我做的事需要得到正确的回馈,我跟周围的人都交代一下,你们都给我正确的回馈,我这压力就减小了,大家说好,没问题,我们努力。过一个月你会发现,他们说话不算数,这帮人根本做不到。因为人跟人是不一样的,你看到的信息,你看到的画面,和他看到的信息和画面,不同步,不一样。所以假如你把消解压力归结于外在反馈的话,注定会失望。

真正的报酬是什么?真正的报酬就是他人的利益,这就是孔子讲的那句话“仁者不忧”,“仁者不忧”核心的生理上的解释就来自这里。就是当你真的“仁者爱人”,你爱的是别人,你心中装的是其他人,那么这个时候,你做了就获得了回报。你不需要别人给你送锦旗,不需要别人表扬你,你只要做了,回报就已经有了,因为你是为了他们,这个才是最根本的。

解决第三类压力的方法,就是你要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你要在心中建立“真正的报酬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做就得到的”。金惟纯先生那本书叫《人生只有一件事》,各位记得吗?里面讲“赚到做”,什么叫“赚到做”?意思是做就已经得到了,你不需要获得别人的肯定、话语、锦旗、金钱,那是副产品,那个不重要。因为如果你心中只装着自己,才需要得到那些东西,但如果你心中如果装着别人,你的压力立刻减少。我们前面讲血清素是一个境界,眼泪是一个境界,心中怀有他人,这是另外一个更高的境界。

所以怎么样才能够让我们与他人同感,这个作者给出了两个有操作性的建议:

第一,多与人接触。当你觉得抑郁、痛苦、不被理解的时候,多参加线下的社交活动,像你们能来这儿一块儿听书,互相认识认识,聊聊天,加个微信,这很好。这个就能够让我们多感受到他人,多为别人做一些贡献。

第二,选择行业也很重要。幸福感很高的行业各位知道是什么吗?是护理工作。看起来他很累很忙,需要处理那些看起来不干净的生活的细节,但是他心情愉快,他得抑郁症很少,因为他为别人服务,他有这种人和人的接触。

所以我很感恩我做樊登读书这件事,我们总是能收到来自用户的反馈,说我读了你哪本书,然后怎么怎么样。我们的员工也会这样,他能接触到书友,能够接触到很多的人。所以选择行业,选择你的工作方式,和你的压力状况是有联系的。当然我们对任何职业都没有挑肥拣瘦的歧视,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和人接触得少,那我就要劝你在业余时间,多去做一些和他人接触的工作,这个能够产生一些有效的弥补。

然后总结一下三种治愈方法。当你压力很大的时候,能治愈你的方法:

第一个,睡觉,让大脑皮质整体休息。因为睡觉能够让你的血清素得到分泌,让工作过度的肌肉能够得到休息。所以睡一觉起来,事情就过去了,有好多事头一天很烦,第二天睡醒发现没那么烦,也就那么回事,因为睡觉以后,你的血清素分泌水平已经改变了。

第二个叫激活大脑皮质,跟睡觉正好相反,叫激活。我们平常老说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头脑分泌的是α波,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说,α波还分成快波和慢波,你睡着的时候出现的那个叫慢波。什么是α波的快波呢?当你冥想、打坐的时候,你的头脑会释放快α波。我们前面讲投篮投不进、做事做不好、赚不到那么多钱、得不到快感的这种压力,是能够通过分泌快α波得到解决的。所以静坐,让你的头脑激活、清醒,能够有效缓解你的压力。

第三个就是流眼泪,眼泪能够抑制得不到认可的压力。

这几类放在一起,工作过度给身体带来的压力,得不到快感所带来的压力,和得不到认可带来的压力,通过睡觉、激活大脑皮质和流眼泪,都得到了解决。

佛说“慈悲为怀”,什么叫慈悲?慈悲其实就是“同感脑”,慈悲就是你心中想着他人,你能够对别人的情绪和感知感同身受,同体大悲,就是我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我跟你一样地难过。慈悲会让自己感到好受的原因是什么呢?前面把脑科学的原理讲了。所以,这不是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就告诉你关怀别人,但不知道原理。这本书把原理讲明白了,因为我们的大脑结构是这个样子。

作者最后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叫拍背实验。你知道,如果一个人哭了,你这样轻轻地拍他的背,是安抚他。有节律地、轻轻地拍他的背,是一种安抚的动作。脑科学专家去监控了拍背实验双方的大脑,发现什么你知道吗?当一个人拍对方背的时候,双方的血清素都得到了提升。就是你千万不要觉得为什么没有人来安慰我,没人来安慰你,其实你可以安慰别人,你安慰别人所带来的血清素上升,和被别人安慰带来的血清素上升一样,血清素水平都得到了上升。

所以让别人幸福,自己才会幸福,这就是这本书最终所得出的结论,正能量。最后的结语我总结一下:就是疲劳的时候,休息;痛苦的时候,哭泣;找到一个利他的目标,向目标前进,心中关爱着他人。当你能够把这几件事做好,你的大脑就会得到充分的休息,血清素分泌水平就会正常,晚上就会变成褪黑素,也能睡得着觉。所以日行一善,每天尽量地关怀他人,克服自己内心当中过多的私欲,对自己不要提过高的需求,更多地去想想自己能够为别人做些什么事,你的大脑就会变得越来越好。